种田就是“种心”

“种田之道就是‘种人’、‘种心’,就是做人的道理。重要的是,在耕种时把自己的那颗心也种下去,让‘它’安分点,不要想太多,你只要尽力就好了。”站在位于宜兰县三星乡吴庆钟经营14年之久的农地,眼前三面环山,交错环绕,左边是九寮溪步道,右有松萝步道,刚下过雨的山边,层层叠叠颜色有深浅,山峰上一抹乌云,停停走走,忽快忽慢。在这里听他侃侃而谈过往的血汗甘苦,若除去一身现代服饰,真让人错觉眼前的他,是古时大隐乡野耕种的高人。


十多年来吴庆钟获奖无数,务农第一年种植的银柳即获得国际比赛第一名。图为吴庆钟对来参观的民众解说银柳花。

十多年来获奖无数,第一年“照书养”种植的银柳即获得国际比赛第一名,于是,在贸易花商间他有了一个外号“第一名”,而之后的奖项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2001年获全台湾的银柳评鉴特优奖;2005年荣膺三星乡模范农民;2009年起连续二届获得“花卉评鉴特等奖”第一名;2010年获颁最杰出农民奖……2011年获得全台“一百年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奖第二名、宜兰县颁最高特殊奖“专业农民奖”,2012年农民节获颁宜兰县唯一的“专业杰出农民奖”。

无偿帮助政府与农民重振农业


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活动的吴庆钟,目前正着手拟农委会农村再生计划的规划书,无偿的帮助政府与农民重振农业。

去年与台湾农民最高殊荣——神农奖擦身而过,连评审都替他惋惜,因第一回与第二回评鉴吴庆钟皆得第一名,但三回评鉴因忙碌而疏忽没有备妥书面资料,成了遗珠之憾,但他却毫无得失之心,也无“卷土重来”之意,“不要了啦,太累了,我很忙啊!”忙什么呢?吴庆钟抱着一叠资料,那是他参与农委会农村再生计划的规划书,忙的是无偿的帮助政府与农民重振农业。


吴庆钟种植的梨、柚子、哈密瓜、葡萄等水果皆采“契作”方式,还没收成即被消费者认购而空。图为梨树下整理农园。(吴庆钟提供)

“农业其实是很科学的,做农的人他不只是一个农夫,我称他是‘经理人’,他是全方位的经理人,要懂得管理、懂得种植,他还要懂得行销。”于是,这位全方位的现代农夫,没有大多数农民面临的“谷贵饿农,谷贱伤农”的窘境,他收成的稻米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他种植的梨、柚子、哈密瓜、葡萄等水果皆采“契作”方式,还没收成即被消费者认购,几乎无法送到市场上就已被扫购一空。

满足栽培,还原作物的营养与风味

“如果以爱因斯坦的‘质能不灭定义’来看,吃多少东西产生多少热能,但以前的人工作量是现代人的几倍多,也没有吃什么营养品、保健食物,那么这些‘动能’从哪里来?”吴庆钟观察自己一生务农的父亲,经年累月的劳动,一辈子都是如此,相比现代人注重饮食,往往却又体力不佳。“那么这一定是跟‘吃’有关。身为一个农夫,我就有责任把这个答案找出来。所以我们就开始去探讨,现在的食物跟过去的食物差别在哪里。”

吴庆钟发现,现在的蔬菜、水果,大都不具备该有的原始风味、香味。它只是迎合了现代人的观念:甜、脆、软、或者是水分多、或者是饱满,但虚有其表,没有营养价值。“现在人用化肥、生长激素,又用些营养剂。而其实所谓的生长激素、营养剂,它都叫‘细胞分裂术’,只是名词不一样而已。”

吴庆钟这么解释“植物的细胞分裂术”:作物被强制吸收了“营养”后,快速成长,比如原本细胞一天分裂一次,但现在变成一天分裂四次,所以现在植物能快速生长,但里面的组织是松散的、垮的,没有营养成分,虽然外表漂亮,但植物里没有风味物质。

“过去的食物会助长人的营养,会让人产生能量,会治疗人的疾病,现在食物却相反。它可能会造成你的负担,可能会造成你很多疾病。所以现在人的‘吃’是不健康的,那怎么吃才是健康的?很多专家都在谈饮食养生之道,但基本上你的原料已经出问题了……”吴庆钟笑了笑,用“恐怖”来形容分析后的感受,而这个“恐怖发现”也触发他种植出心目中“人食用的真正的食物”。

气候、土壤、环境的变迁与恶化,吴庆钟知道以往的耕作方式已无法适应于今日,于是吴庆钟与专业微生物控管者、留日化工硕士陈政庸费时五、六年研发出“菌相管理营养满足栽培法”,也就是从自然环境中找到好菌,改善、活化土壤的环境,抑制土壤里有害的物质,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这样间接的让植物长得好一些。

另一方面,从大海的海藻中寻获植物的生长时需要的“生命密码”——氨基酸,适时提供植物不同时期需要的物质,也就是“养分回流”方式,让叶片及果实都能够营养满足,如此农作物丰收,并含有丰富的风味物质。

于是,吴庆钟的田地里不用农药,不用生产激素、营养剂,也不改变食物的基因,没有致癌的硝酸盐存留,有的是植物该具有的满满的营养以及原始的风味。这也是吴庆钟眼中用科学的方式找到自然的耕作方法,“我常常说,营养满足状态之下生长出来的作物,它是最幸福的。”这何尝不是吴庆钟此时的心态,是幸福、是满足!

不过,找到这条满足、幸福的道路,却是让吴庆钟经历几番波折……

拒绝联考、放弃公职,倾听内在的少年

与吴庆钟的谈话被突来的大雨中断,绵密的雨滴敲打屋檐,哗哗声响,听不清吴庆钟嘴里说的是什么,只见他如老僧坐定般不为所动,让人忽然明了他眼中的坚毅来自于内心深层的领悟。

“我常常讲什么叫幸福,当你对一件事情很清楚,包括对你自己内在心底的声音,都很清楚的时候,我把他定义为叫做幸福啦。”这个体悟得来不易,他从18岁高中毕业那年便开始寻觅。当年为了寻获答案,他成了拒绝联考的小子,尽管在那个大学联考录取率极低的年代,成绩优异的吴庆钟,是邻里、师长、家人眼中能挤入大学窄门的希望寄托。因为“内在”的声音告诉他,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拒绝大学之门,为了安慰失望的父亲,吴庆钟报考公职,没想到一试便从极低的录取名额中脱颖而出,收入优渥的“铁饭碗”在握,稍稍欣慰了父亲,但就职的前一天,他又临阵脱逃,跑到梨山当采梨的临时工。因为那个“内在”的声音告诉他,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在梨山上逃避了两个月,吴庆钟还是没找到人生路,那什么才是自己向往、追求的呢?“当时的我,也不知道。”吴庆钟有点哑然失笑,他形容那时的自己“执著、固执”,总喜欢倾听内在的声音,认为重要的人生决定须由自己作主。

不过短短两个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为伍的农夫生活,却影响着吴庆钟此后的一生,“当你接触自然的时候,心胸自然就会放开,可以很怡然自得,无拘无束。人跟人之间,人跟土地之间,你会感觉到,一种很亲切、很满足、很幸福的感觉。”短暂的农耕生活,却在吴庆钟的内心深处重下一颗与土地千丝万缕般相互依存的种子……

驰骋商场逐名利,病痛迫使停下脚步

回到现实后,吴庆钟决定到台北寻找方向。但短短一个月都市丛林般的生活,与自己还是格格不入,不过此行让他决定自行创业,因为他敏锐的经营天赋,嗅到了商机。回到宜兰拿着父亲将所有农地的贷款所得230万现金投入饮料生意。那年,他才19岁,六年后,吴庆钟为自己的人生赚得价值一、两千万的第一桶金。

在商场上如鱼得水,可谓少年得志的吴庆钟,除了名、利,权也伴随而来。活跃于狮子会、青商会等社团组织,还因为“政商关系”良好,被拱竞选台湾最后一届省议员,生活被“交际应酬”填满,拥有车子、房子、店面,人人称羡的成就,但面对自己的刹那总觉得内心深处有那么一丝不踏实,“这是自己真正追求的吗?”不过忙碌的生活让他没时间停下来思考,直到31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

“几乎搬不起东西来,走路会痛,躺着会痛、坐着会痛、睡觉会痛,什么都会痛,坐立难安。”长期的劳累,他罹患了坐骨神经痛,终于迫使吴庆钟停下脚步,开始寻访名医,但整整一年后,健康状况还是无进展,病痛让他省思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这样的日子吗?我想过这样的生活吗?”

于是,那个18岁、忠于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吴庆钟重生了。

修炼找回真我,再续农耕之缘

生活无虞,吴庆钟停下手上所有工作,藉由上心理课程探求生命意义,这时他才明了,“我知道我的病为什么不会好,因为情绪、心境跟生理是有连带关系的。”忙碌、紧张、追逐名利的生活不仅让吴庆钟失去健康,这时的他才发现,生命除了生意、除了政治、除了表面的权力之外,还有人与人、人与亲子、人与自己的关系,于是,他更投入心灵与心理的领域里,因缘际会下,他走入了法轮大法修炼行列。

“一直到学了法轮功之后,才真正找到跟自然、跟自己、跟生命的关系,还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眼前的吴庆钟黝黑健朗,说话间总是带着笑容,从条理分明的话语逻辑里可知,他思绪清晰,思考敏锐,而且还拥有一种似顿悟的老道般淡定与沉稳,很难令人联想他曾追逐名利以及病痛缠身。

一场病让他停下脚步,修炼让他找回自我,往日种下与土地缘分的种子这时也已茁壮,回归平淡的渴望让他决定务农。但这又再一次伤了父亲的心。一辈子辛苦农耕的父亲,不愿看到儿子步上自己的后尘,失望地想不透,儿子已打拚多年事业有成,怎会回头从事劳力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农耕?除了面对父亲的质疑,也需面对往日友人的眼光,“他们认为我是事业失败了,才务农。”

用经商的头脑产销作物,用修炼的态度踏实务农


吴庆钟(中)带领民众体验手工割稻的辛劳。(吴庆钟提供)

吴庆钟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带着与生俱来敏锐的洞察力,以商人的资历来经营农业,他发现,农村里面是一个“蓝海”,占有“孤行独市”的优势,可以尽其发挥。当他融入村庄时,发现农夫的单纯与厚道总是遭受盘商的剥削,于是,他结合小农,成立产销班,不再是买方垄断的市场,让农人保有该有的利益。 


吴庆钟在温室为蕃茄插枝。

另一方面,他也发现,传统农夫敬天知命,投注毕生心力在农耕上,融入自然的生活态度,值得效法与学习。于是,吴庆钟每天到农田里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形,整整有半年的时间,一整天蹲在作物前,观察作物发芽、开花、结果,并记录包括天气、肥料、土壤的变化,但这时却有一连串的问题涌出:肥料是怎么吸收的?怎么转换?土壤里的变化是什么?为何会发芽?为何会开花?……

吴庆钟像个“好奇的小孩”,数不尽的问题会不停涌现,为了寻获答案,他请教村里的农夫、种植达人,几乎问遍宜兰县所有改良场的专家,但都无法让他满意,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每一个人都这么种啊,本来就是这样种的啊,时间到了它就自然会结果啦。”

“植物有它自己的特性,你只要懂它的特性,就知道怎么去管理它。我喜欢用人的方式去对待植物,我把植物当作一个生命在看待,它回报给我们的当然就是甜美的这些果实啊。”这样一个信念让吴庆钟不断地观察、研究及请教。现在的他懂微生物、懂天气、懂土壤……像似植物学家,也像物理学家,讲出的种植之道具有学术理论更具有实际的种植经验。


吴庆钟的太太林玉兰抱着今年采收的洛神花。

多年来吴庆钟总是将研究所成无所隐瞒、毫无代价的教导农友,因为在他眼中,劳力付出最多的农夫是社会里弱势、没有声音的一群,“我希望农夫在社会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吴庆钟的妻子也曾质疑丈夫会因此而失去竞争优势,但吴庆钟却显得十分自信,因为他那“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自我要求,是无人所能及。

靠天吃饭,知命乐天

具足了农作知识与常识,还有专业经营理念,吴庆钟仍然拥有传统农人敬天知命的豁达,毕竟这是“靠天吃饭”的行业。2012年9月天秤台风二次登台直扑宜兰而来,吴庆钟正等着两个星期后“白露”过后采收柚子,保有柚子最甜美的风味。尽管许多人忙着抢收,吴庆钟仍不为所动,他认为还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即时采收了他也不会卖给消费者。所幸,最终台风擦身而过,那年的柚子丰收,而且美味。但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

有一年,吴庆钟的哈密瓜丰收等待采收,朋友来访见满田丰硕的果子随手摘下两颗,一吃,直说:“好甜啊!”但吴庆钟认为还需再等等,因为那还没达到自己的标准,尽管天气预报将下连日梅雨。吴庆钟讲到这段往事不禁笑了起来:“结果,那年哈密瓜只采收那两颗。”梅雨让哈密瓜泡水,全部腐烂了。

吴庆钟笑了笑说,务农提供最好的修炼机会,“什么都由不得你,台风一来什么都没有了,你怨天尤人也不行啊,你只能再抡起锄头再去做,期待下一次。”吴庆钟语气深长地说,修炼让他明白任何事情都需尽己所能的做好,并放下得失之心,而往往一切都自有安排,包括挫折与失败。

于是,当吴庆钟面对泡水的哈密瓜时,观察到田埂让雨水积累无法排出,导致果实腐烂,因此他明白了种植哈密瓜时周围不需做田埂。一场看似无情的天灾却让他上了宝贵的一课,是得?是失?真是难以一言蔽之。而多年来经验的积累,吴庆钟自然的农耕方式,也让他的作物品质备受消费者肯定,来自消费者的赞赏从未间断,但他说令他最难忘、最感动的无非是这么一件事:

40年前,一对台湾的年轻夫妻留学日本,期间遭遇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乱中,夫妻俩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尝了一颗梨子,那甜美的滋味让他们回到台湾后总是难以忘怀。但往后的40年,不管是在台湾或日本,他们都再也寻获不到当初的甜美。而当无意间夫妻俩吃了吴庆钟收成的梨子,两人大为惊喜,多年来终于一偿心愿,特意来到宜兰当面答谢吴庆钟还原了梨子最原始的甜美滋味。“听到这些,当下好感动啊!”

“如果说我们不修炼的话,我认为我的‘好’的标准会很低,但是我现在‘好’的标准会很高。”修炼也影响了吴庆钟对待土地的态度,他认为,生态是多样性,存在包容与和谐,但现在农作大都采取极端的方式,极端的消灭不需要的一方,但却扼杀了环境里的多元性。

在吴庆钟的稻田里可以看到与稻穗并存的杂草,为此他解释,“除草”无非是要杜绝杂草吸收土地有限的养分,而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如果将除草的人工费用省下买肥料,施肥后肥沃的土地还怕杂草抢食稻子应吸收的养分吗?而杂草也不需连根拔起,只要将杂草上的种子拔掉,最终杂草还是会枯萎,不仅节省人力,且枯萎后回归给土地成养分,稻子一样长得漂亮,不是最好的结果吗?说完,吴庆钟哈哈大笑了起来,“所以会被这里的农民骂啊,说那么懒惰!”

眼前的吴庆钟,健康、豁达、知命乐天,他形容种田让他“很满足耶,很享受。”简单的体会充满着人生哲理,过程中不断地有痛苦的煎熬,但往往让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收成甜美果实的一刻,而是那刻苦的过程,怎能不说:“种田像人生呢?”

吴庆钟终于找到他内心声音的源头,轻盈步上反璞归真的道路,丰收累累。

本文转自第308期【新纪元周刊】“人物特写”栏目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