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星辰系列(三)强大吐蕃 普济黎民

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帮助下还革新了吐蕃的典章制度。他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礼乐,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吐蕃那时基本还属于游牧民族,农耕技术极低。虽然也种植一些作物,但因不善管理,所以产量极低。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大唐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 吐蕃人传授高超的垦田和种植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增。文成公主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 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

文成公主还帮助松赞干布推行历法,教百姓利用水磨,教妇女纺织。除此而外,文成公主带来的各类工匠和天文、算术、医药、星相、建筑等著作,也极大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成为松赞干布伟绩的重要部分。

文成公主带来了各色锦缎绫罗二万匹和纺织技术,改变了藏人的衣着。松赞干布及大臣由过去的穿戴毡料,开始改穿绢绮,并仿效唐王朝建立了严格的等级服饰制度。直到近代,西藏的高级官吏仍然戴着源自唐代进士的金翅白纱帽。

藏人习惯以赭色涂面,文成公主对此非常反感,于是松赞干布下令禁止。

唐高宗继位后,感动于松赞干布对唐太宗的孝心和对大唐的忠心,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宾王;同时答应他的请求,允许把一向严格管制的蚕种及造酒、碾米和 制造纸墨笔砚的技术传给吐蕃。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这是跨时代的创举。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 峰。

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吐蕃成为东方仅次于大唐的强国。今天,西藏在世界上的通用名称“TIBET”,最初就来源于这一时期的“吐蕃”一词。

西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由于年龄小,由大相禄东赞摄政。禄东赞继续施行松赞干布的政策,吐蕃王朝的文化经济稳定发展。

文成公主:藏民心中的“度母”

松赞干布去世时文成公主只有25岁,没有儿女。直到西元680年她患痘症离世,这30年间没有文字记载,只从后来的一些高僧传记中发现,唐时走唐蕃古道到印度取经的一些和尚受到过她的接待。

如果文成公主请求回到大唐,开明的唐高宗应该不会拒绝。但她没有。一个失去了夫君护佑的孤女留在雪域苦地,能有多少力量制约朝廷不起战端、定国安民呢?文成 公主不会不清楚这一点。显然她不是为了某个氏族的江山和政权而留。从她携带罕有的金佛像入藏以及勘测建寺的智慧中,可以想见她早已预知自己的未来和使命。 有一个传说,文成公主的陪嫁中有一面日月宝镜,想家时,镜子里就会出现家乡和亲人。走到青海赤岭时,即将跨出大唐土地,她最后看了一次宝镜,思乡的泪水汇 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然后她摔碎宝镜,斩断乡思毅然前行。这个传说恰好反映了文成公主的真实心境,她早把雪域高原当成了自己永远的归宿。

布达拉宫换了新主,文成公主没有理由再住在那里。据说她经常住在昌珠寺。至今在昌珠寺的一个殿内,还保存着一个据说是文成公主曾用过的土灶和陶盆,二楼还有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

松 赞干布生前曾命人翻译了《宝云经》等二十一部经卷,布达拉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后来藏人认为他是观世音菩萨的转世。虔信佛法的文成公主自然会继续丈夫 的使命,在修行佛法中护持佛法,同时继续教化、帮助她所到之处的黎民。30年中的苦与难对文成公主而言,只不过是一种观音式的磨练和考验,看淡荣辱得失, 普济众生,广聚善德,这才是她的胸怀。而整个藏区,很多地方都留有文成公主的遗迹,也说明当时她不断的搬家,每到一地,她就造福一方。她怎么会觉得苦呢? 没有了苦,了却了人生的烦恼,就可称为神了吧。

雪域高原的人民也真正明白她,把她看作救度度母(“度母”,菩萨),看作是赐福于西藏的至高 无上的天女神。他们规定了两个感恩日:一是10月15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这一天,男女老幼都到寺庙去祈福;一是5月7日,相传是文成公主进入拉萨 的那一天。女孩们要化妆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至今,藏族的传统八大藏戏中,第一出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去世后,遗体被送往雅砻琼结(今山南地区琼结县境)的藏王墓地,与松赞干布合葬在一起,一直到今天。(待续)@*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