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守侍元朝开国皇帝的奇人神童

是谁在风中吟唱茫茫草原的酒歌?拨动历史的琴弦,聆听草原帝国的凯旋,于静音的空白时光,寻找一位仰慕已久的大汗。

翻开历史的页页篇章,纵古驰今的思绪,随着一串红木佛珠进入时光之河,荡起层层的涟漪,也激起风云的板荡。它像是摇曳在天国的一株仙葩,庇护着中土的文明。

蒙古人的血性,像是“长生天”(蒙古民族以“苍天”为永恒最高神,故谓“长生天”)选中的豪杰,在历史的天空留下浓厚的色彩。蒙古人像是来自银河的勇士,所向披靡,几乎战无不胜。骨子里流淌的勇猛,注定了这个民族与生俱来肩负的使命。

一个朝代在历史中拉开其篇章之初,都会出现一系列名留青史的人物,元朝也不例外。上篇介绍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传奇人生,这篇将介绍在忽必烈时代,元朝出现的奇人奇事。

蒙古帝国神童——安童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史载,成吉思汗时,安童之祖木华黎“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以忠勇辅佐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建立后,木华黎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人被称为“掇里班‧曲律”(意为“四杰”),木华黎受封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

因木华黎杰出的战功,成吉思汗封他为国王。不过木华黎非常谦下,从不居功自傲,“国王(指木华黎)每戒所部将士如己兄弟,只以小名呼之,不许呼他国王”。木华黎常常告诫军中将士,不许称他为“国王”,只叫他小名就行。

1.年少就有辅国之才

木华黎的玄孙安童就出生在世任帝国怯薛(护卫军)之长的家中,自幼习得一身武艺。安童13岁时,元世祖忽必烈追录元勋时,特召安童入宫掌管宿卫军(负责帝王警卫与王宫),尽管他年纪尚幼,其爵位就已在百官之上,他常与大人讨论国事,颇有辅国之才。

中统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大乱后,抓获阿里不哥党徒千余人。当时安童随侍世祖,世祖问:“朕欲置他们于死地,你以为如何?”安童直言进谏说:“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平定大难,即以个人恩怨而杀人,何以使未归附者臣服。”忽必烈听到后大吃一惊,感叹地说:“卿年少,为何说话如此老成,此言正合朕意。”

至元二年(1265)八月,安童18岁时,世祖就已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相当于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并增加供其赋税的民户至四千户。安童辞谢说:“今三方虽然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臣年少负此重任,恐四方会轻视朝廷。”世祖看着年少的安童,小小年纪视野如此开阔,不禁心感动容,想了一下说:“朕已考虑成熟,再没有人能胜于你。”

2.在将星如云的元朝 留下额外神采

宗王乃颜反叛朝廷,世祖亲征讨平,命安童审问那些受到牵连的宗室,多数得以平反。在安童退朝回府时,那些得到平反的人,争相前去致谢,但安童并不理会。于是有人向世祖进谗言,离间说:“诸王虽有罪,但都是皇室宗亲,丞相虽然位尊,毕竟是臣子,安童怎敢如此傲慢。”世祖沉思良久,说:“你们这些小人,怎能理解安童所为,他是有意怠慢,使他们改过。”

当人驰骋史海,面对海天连一色的壮阔,沉浮世俗的心,也会因此收敛。世人常说:“读史使人明智”,难怪一些富豪教育子女时,多会为子女选择历史哲学,通过驰骋史海,领略王朝的交替更迭、留下的传奇典故,以培养子女开阔的视野和心智与不轻易被世俗的偏见所带动的厚重。

战国时,有秦国名臣甘茂之孙甘罗,因他聪颖过人,童子时就已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为少庶子(指年少的家臣)。甘罗12岁时,秦始皇派他出使赵国。甘罗不费一兵一卒,只凭计谋就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此大功得到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类似于今天的总理)一职。

这些为见证天赋的荣光而来的神童,随身携带的奇异禀赋,为浑浑噩噩的世俗,打开一扇窗,让人透过世俗,看到世界之外的神往,令人仰慕上天的奇异。想必安童也是如此,在将星如云的元朝,他的足迹无疑留下额外的神采。在历史的天空,安童也像一颗流星,划过一世,留下闪亮的瞬间,令后世眷恋。

守侍帝王的奇人——刘秉忠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以“大蒙古国”为国号建立了蒙古帝国。到他的孙子忽必烈即位时,取《易经》“大哉干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并把中都北京定为元朝的国都。这就是元朝国号的由来,它与一位精通《易经》的奇人有关,那就是刘秉忠。

1.风骨秀异 志气英爽不羁

《元史》记载刘秉忠天生“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8岁上学,一天就能背诵数百字的文章。13岁时,因天赋异秉被当作奇人人质,送入元帅府。17岁的年纪,现在看来他还未成年,就已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并以此奉养亲恩。

尽管平步青云,但刘秉忠常常郁郁不乐,对于才华横溢的他,征伐不断的世俗,似乎并非是他能寄情忘我的世外桃源。一天,苦闷之时,他投笔感叹:“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家族累世为衣冠,怎么能被埋没在刀笔的小吏中。大丈夫既然怀才不遇,就应该隐居起来,以此明志,随后弃官而去,隐居在武安山。直到天宁虚照禅师派徒弟来招他为僧,从此步入佛门,法号释子聪,使他掌管书记之事。

天赋异禀之人,也必会有天作之合。忽必烈将海云禅师请到漠北“问佛法大意”,海云离开漠北时,将他最中意的弟子释子聪(即刘秉忠)留在忽必烈的身边。释子聪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等,尤其更精通《易经》和邵雍的《经世书》。每次讨论天下大事,皆深远洞见了然于胸。忽必烈非常爱他的才华,请他留在籓邸,辅助他治理百姓,善惠黎民。于是一代君主、一位奇人,共同为未来大统树立了君臣之谊的典范。

2.以马上取天下 不可以马上治

这位以偌大的亲王官邸为寺院的奇僧,一气呵成数千字的谏章,向忽必烈进言:“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并以周公为例讲道:“周公思天下善事,夜以继日”,周朝能享八百年的国运,多是周公的功劳。当前的局势,正是建立帝业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劝忽必烈要效法周公,不要失去这一天命。

他建议忽必烈“宜访名儒,循旧礼,尊祭上下神碉”,安养天下名士,不使他们穷困流离,要想成天下,安抚亿兆黎民,就要“大开言路”。他说,天地之大,日月的光辉,有时还会被云雾所遮挡,何况人君?敝人耳目心志的,正是那些私欲、谗言和佞说。

一个人不能听逆耳的话,会遮蔽他一个人的心;而人君若不能听忠言,就会遮蔽天下万民的福祉。他劝忽必烈一定要设左右谏官,以开放视听。这篇上书的内容涉及到整顿官场、爱护百姓、重视人才等数方面。忽必烈见此僧人气度,刚直深沉,当下采纳了这些建议。凡是有人君之度的王者,都有共同的特点,谦善下属豁达宽容,忽必烈也不例外。

3.立侍君王左右定社稷大计

忽必烈曾经赏给刘秉忠千两白金,但他坚持不受,他说他是山野粗人,侥幸有机会辅佐明君,要金银实在无用。忽必烈知道他秉性高洁,昏沉世俗令他孤苦无亲无故,可怜天心忠肯,坚持要送给他。刘秉忠也见忽必烈真情至义不好再拒绝,便悉数收下白金,施散给穷苦百姓。

刘秉忠天性仁善,跟随忽必烈征讨大理、云南时,常以“上天有好生之德、王者应神武不杀”劝谏忽必烈,因此,破城之日,蒙古大军没有妄杀一人。因他的劝谏,大军征伐南宋时,得以保全、活命的百姓不可计数。

忽必烈登基后,刘秉忠依旧不改僧人的旧服,立侍君王左右,定社稷大计,参与帷幄密谋,所以当时朝臣也很幽默地称他为“聪书记”。中统八年,刘秉忠以《易经》的干元之义奏请改“大蒙古国”国号为“大元”,把位于北京的中都改为大都,以此表示忽必烈统治的元朝,不仅属于蒙古,也是中原历代王朝的延续。忽必烈欣然采纳。

忽必烈迁都到大都后,那里有座南屏山,刘秉忠在山上修禅房而居。至元十一年,天空出现白气横贯三台的天象,忽必烈问阴阳家田忠良是何征兆,他说:“有位居三公的大臣要死了。”不久后,刘秉忠端坐圆寂,无疾而终。一代奇人,最终也以特别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刘秉忠以天赋异秉全力辅助忽必烈创建大元,一场历史大戏,留下了片片“干荷”,他藉此自喻:“梦里繁华过”,“寂寞在秋江”。回顾一生犹如“两度江南梦”,无论“南高峰,北高峰”,最终都被“惨淡烟霞洞”。或许,他的内心深处,留恋的不是世俗的繁华,而是等待着莲开满天的圣景,那才是他真正能寄情忘我的圣地!#

文/皇甫容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