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情人节去 情人节又来

元宵节,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传统中的上元日,元宵节又称灯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是一个浪漫而诗情的节日,一个萌生爱情的节日。 


晚明南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公共领域)

中国的传统礼仪,讲究的是女子足不出户、笑不露齿、行不动裙,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人们大多守礼,正统的人不会喜欢不守礼教的人,闺中女子自是藏在闺阁之中少有露面。


五颜六色的灯笼(fotolia)

元宵节却是例外,赏花灯、观歌舞便是给未婚男女提供的联谊机会,女孩子们出门看灯,顺带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让我们在春风的伴随下,跟随着词人走进元宵佳节,看李清照如何描述年轻时的自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头戴铺翠冠,鬓插捻金雪柳,把自己装扮得香艳无比,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也经不住这佳节盛日的诱惑,急着出门与女伴们一起观灯游戏。

柳永描写的元宵夜,是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回味去年元宵夜两情相悦的欢愉,但物是人非,“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爱情是甜蜜的,也常常会带给人遗憾。

对中国的有情人来说,正月十五的花好月圆意义特别。隋朝军队灭南陈前夕,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陈后,昌乐公主被杨素纳为妾室,次年元宵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人叫卖半片铜镜,因价钱奇贵无人问津。徐德言见状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此情,将公主送还,令二人破镜重圆。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有了灯会,就缺不了灯联,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大文人王安石的故事。传说,20岁的王安石赴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某地,见到一个大户人家“比文招亲”,高悬走马灯征集对联。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未能对出,便默记在心。巧的是,到京后的考题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正好可以对上那招亲联。王安石即提笔以此作答,得中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又以考题联作答, 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好对联竟成就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两大喜事。

元宵节的花灯上贴有谜语,猜灯谜是年轻人的表现机会,也是各人家世背景、才学人品的展现, 不消说,灯谜也必然成为情的媒介。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绛蜡在风中摇曳,露水浸湿了连灯,花灯相互照射,越发显得明亮。月光似水一般照在屋顶,云开雾散,嫦娥看到这人间盛景也心思下凡。灯美月美, 最美的还是人⋯⋯这是北宋周邦彦《解语花·上元》描绘的男女交往。

元宵节灯火把都市变成了不夜城,词人看到的是“衣裳淡雅”的佳人“嬉笑游冶”,出门游玩的女子们“钿车罗帕”,坐在钿车中观灯看月也看人,若芳心所动,便抛下罗帕。得罗帕者,自是悄然尾随,故“暗尘随马”,然后找机会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多么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

国人好“圆”,花好月圆的元宵节之后,父母大人便可按照子女的禀报,为未来的佳偶延续“灯下缘分”了。

中国式的情人节,是若即若离又韵味隽永的,也是朦胧飘渺又余情袅袅的;是先人的,也是我们的,还会一代代传下去。@#

责任编辑:李婧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