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熟剂这种化学药剂是否对人体有害呢?对此专家说法不一。到底什么是催熟剂?德国超市里的水果有多少使用了催熟剂?德国以及欧盟对催熟剂的使用有什么限制?催熟的水果如何辨别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
什么是催熟剂
果实能够自己成熟,是因为自己能产生一种叫乙烯的气体,这是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生长激素,对人体无害。采摘后的果实还能继续分泌乙烯。如果把熟水果和生水果放在一起并用塑料袋密封,生水果很快也会成熟,那是因为成熟了的水果会释放更多的乙烯,促使生水果成熟。但是这种自然催熟的方法使用范围太小,所以科学家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人工的方式生产“乙烯利”这种物质作为催熟剂,它只要溶在水中就会分解,放出乙烯气体,促使蔬果成熟。
德国蔬果里的催熟剂
德国法律规定,只有在苹果、葡萄、李子(Zwetschgen)和酸樱桃的生长过程中允许使用催熟剂,其他蔬果中都不允许使用。但这不等于德国超市里只有上述几种蔬果里面有催熟剂,因为很多水果蔬菜来自其他国家,而每个国家的规定都不同。比如西红柿和葡萄大部分是从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希腊和土耳其进口的。
根据黑森州州立实验室食物化学专家海因茨勒博士的测试,产自德国的西红柿和葡萄要么是不含催熟剂,要么只含有微量催熟剂。但其它国家的大部分蔬果都含催熟剂。
为什么使用催熟剂?
德国超市里很多水果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如香蕉、芒果、猕猴桃等。如果等到这些水果完全成熟了再运输,运到德国时可能已经腐烂了。要想让这些水果能“承受”长途运输,只能在它们还未变黄成熟的时候,就采摘下来,青涩的水果不能食用,为了让它们成熟,往往就需要催熟剂。
另外,为了让人们在不同季节都能吃上种类繁多的水果,就需要提前催熟水果,或者将未成熟的水果储存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催熟上市。
催熟剂是否有害?
催熟剂中的化学物质是“乙烯利”,有一定的毒性,过量误食有可能引起腹泻、尿频、皮肤发痒等症状,甚至能够对神经造成损伤。和农药中毒的症状相似。
不用担心商家会多加乙烯利来催熟,因为适量使用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生长,如果使用过量,水果会因为成熟过快而更容易腐烂。
乙烯只需少量添加就能起到催熟作用,多余的乙烯会释放到大气中,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此外,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只能催熟水果,对身体发育没有影响。
欧盟规定催熟剂含量上限
所以欧盟对蔬果里的乙烯利含量有严格规定,如每公斤蓝莓里所含有的乙烯利不得超过20毫克,西红柿不得超过1毫克,葡萄不得超过0.7毫克。
为什么蔬果种类不同,规定量也不同呢?一次食用量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人们虽然经常吃西红柿,但是每次量都不大,而葡萄虽然不经常吃,但是每次吃时,量都较大,所以葡萄里允许含量就比西红柿少。
如何辨认被催熟的水果
虽然含量在一定标准下时,催熟剂不会对人体有明显伤害,但是毕竟这是一种化学制剂,一些人认为化学制剂能避免入口就应该避免,所以如何辨别就是一个问题了。催熟水果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来。
份量较重:同一品种的水果,催熟的与自然成熟的相比要重很多。
气味辨别:自然成熟的水果表皮能闻到果香味,催熟的水果没果香味,甚至还有异味,催得过熟的果子往往还能闻到发酵的气味。
反季节水果:在非成熟期时成熟的水果一般都是催熟的。
外表区别:催熟果实的皮或其他方面会表现出不成熟的样子。如催熟西瓜的瓜皮条纹浅淡、瓜蒂发青,虽然瓤是红的,子却未熟。另外,催熟水果外表看上去更好看,比如西红柿外表红彤彤的,但捏起来硬邦邦的,切开后籽是绿的,吃起来有不熟的感觉。催熟的黄瓜看起来个头大、“身板”直,通身带刺,顶上带有小黄花,而正常成熟的黄瓜,顶花会枯萎、自然脱落,外形比较弯、个头也不大。
如何避免催熟剂入口
如果不想吃到催熟剂,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水洗掉,但是因为催熟剂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已经进入到了水果和蔬菜内部,所以清水只能洗掉表面上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没有办法除掉的。
如果想完全避免催熟剂,那么买Bio生态蔬果是最保险的,因为德国法律规定,这类蔬果不允许使用包括催熟剂在内的任何化学制剂。
责任编辑: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