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乌托邦——康熙盛世

“历史没有偶然”,古之智者贤人知道从历史中寻找规律、汲取教训,于是我们可以思考:为何就在距离我们不算长的三百多年前,中国能够出现一个“康熙盛世”?而且就在这中华帝国盛大巨伟的时刻,复有北方的彼得大帝、西方的路易十四遥相呼应?

康熙王朝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也是军力最盛、国土最广的国家。满清入关,并未破坏五千文明底蕴,相反,康熙以满腔热情拥抱中华文化,以其所有的智慧、全副的精力,勤勤恳恳的埋首经营,使这广大的帝国物产丰饶,社会祥和稳定,人民普遍幸福安乐、道德高尚。

方值此时,西方吹起了“中国风”,传教士们生动地描述了他们所看到的中国,这是西方人从未能梦见的乌托邦——如天堂般的乐土,不可思议的出现在与他们同处的时空中,他们饥渴的汲取、大量翻译中国古典,诸如《论语》、《中庸》、《易经》、《孝经》等……

那么西方传教士这时看到的是怎样的乌托邦?康熙又将这广袤的疆域建构成如何的盛世荣景呢?

髫龄天子 天意选择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君王,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清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西元1654年5月4日)诞生。康熙八岁即位,根据传教士汤若望的 回忆,康熙能获长辈垂青,很大原因是他已出过天花,天花在当时是很可怕的疾病,能够活下来都不容易,康熙能在恶疾下存活,即表示已经免疫,未来不必很快面 临皇位继承问题,因此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可见这是天意的选择。

康熙大帝的养成

因幼失恃怙,康熙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抚育长大。孝庄是蒙古人,母亲佟佳氏是汉人,因此康熙身上融合了满、汉、蒙的血液,这似乎也预视了康熙宽大的包容力。

孝庄太皇太后的教育深刻影响了康熙,他经常回忆起祖母的谆谆教诲,生活起居、行住坐卧都谨守规矩,甚至与家人闲暇谈笑也都“俨然端坐”。同时孝庄也提醒康熙,要做一个称职的君王,首先得端正自己,要正直廉洁、堂堂正正、胸怀广阔、严以律己,康熙都谨记在心,并认真实践。

孝庄鼓励康熙多读书,康熙也真是嗜书如命,只要手持书卷便孜孜不倦,祖母曾心疼地说他贵为天子,可是一读起书来,“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发自内心的喜爱读书,并且律己甚严,所以后来康熙也要求皇子读书,要读满120遍,背诵120遍,因为他小时候就这么读过来的。

孝庄告诉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因此骑射也像读书一样,排课程天天练习。这使康熙自幼练就一身骑射武艺,身强体健,曾经射得135只老虎、一天猎下300多只兔子,是唯一亲上战场且武功最盛的清朝皇帝。

康熙有个令人佩服的特点,即做任何事都认真用心,并持之以恒。从亲政至驾崩的55年间,康熙坚持每日御门听政,已属不易,而身为一个日理万机、勤于问政的皇帝,康熙几乎是一有空闲就写毛笔字,维持每天书写千字的自我要求,实难能可贵。


康熙行书(新纪元资料室)

康熙对抚育他成长的孝庄极为孝敬,每日早晚探视,一日不辍,只要能够见到祖母、跟祖母聊上天,心中便感到无比雀跃。康熙曾数十次奉孝庄出游,每回必定扶祖母 上辇,并在旁护辇,直步行出紫禁城才上马随行,回程时亦然,山路崎岖时亦然。几次陪孝庄前往山中温泉疗养,路程艰难,但只要看到祖母身心舒适的神情,康熙就会无限欣慰。直到孝庄76岁病危之际,康熙跪地哭泣,祈求上天听到他的呼求:“请减己算,为圣祖母延年。”然而终是无力回天。

巩固江山 勇敢果断

其实能够匡持正义、打击邪恶,正是一位君王能为人民带来幸福的重要保证。康熙是清朝武功最盛的皇帝,他于十六岁时就以智慧击败辅臣鳌拜;二十岁时即以过人的 胆识与勇气,坚决撤除藩镇,而后坚毅镇静地平定了为时八年的三藩之乱;之后更收复台湾,扩大南疆;订定尼布楚条约,令北方边境和平;击败准噶尔和噶尔丹, 为西疆带来稳定,并实心经营西藏,使中国版图奠定、民族融合、社会安定。

在此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以击退鳌拜来说,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当时 却只是个十五岁大的少年天子,而鳌拜是三朝重臣,旗下有二十多位军政大臣,当时的实权其实是掌握在鳌拜之手。然而智慧的康熙深知鳌拜的残暴跋扈,如不能取回实权,人民也无法安定幸福,因此康熙很聪明的组成了一个摔跤营,乍看只是满足了年轻人切磋武艺的兴趣,其实质却是在训练一批贴心的侍卫,保卫自己,也避开鳌拜势力的掌控。因为有了这批勇士,加上皇帝支开鳌拜的亲信,终于在康熙八年(1669年)召命鳌拜进宫、由勇士们将之拿下。这个原本看来牢不可破的巨 大恶势力,就在一瞬间被解体了。

而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康熙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风骨。当康熙决定平三藩时,吴三桂也愤而起兵反抗,一时全国抗清声浪蜂起。满清臣僚多被吴三桂的气势震慑,大学士索额图甚至力主“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也就是要皇帝杀主张撤藩的臣子以谢罪,再与吴三桂谈和。

历 史上这类事件发生时,许多皇帝都选择杀谏臣以平众怒,如汉景帝杀晁错、唐中宗罪上官仪等,都是皇帝诿过自保的例证。但康熙完全不是这样的思维,他坚定表明 撤藩,表明完全是自己的主张,所有责任愿意一肩扛起。康熙的果敢坚毅与承担大任的胸襟,都使他显出了史上难得一见的圣王气度。

康熙盛世图景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其著作《康熙皇帝》中对康熙有如下的描述:“他是我作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他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有与帝王相称的坦荡胸怀, 他治民修身同样严谨,受到本国人民和邻国人民的崇敬;从其宏伟的业绩来看,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是位实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简言之,这位皇帝具有作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恐怕也可以说,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中最为圣明的君主!”一位法国人与康熙相处了一段时间,写出如此发自内心、深刻推崇的至高评价。

康熙晚年确实受到了人民真心的拥戴:在“康熙南巡图”、“万寿盛典图”和“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中,我们看到了天朝圣景:繁华的街道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安居乐业,还看到了百姓们快乐自在的神情。康熙所到之处万民簇拥,对皇帝真心感谢沿途跪拜,而且还出现了行书字体的大型排字: “天子万年”……一切景像是如此的欢欣鼓舞、充满活力、物资丰盈、幸福安乐,果真宛若置身无忧无虑的天堂般美好。


康熙〈万寿盛典图初集〉卷四十二,庆祝.图画。(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对于民生极度重视。孝庄太皇太后曾经问过康熙的愿望与志向,康熙回答:“惟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清宫述闻》,在《清圣祖实录》中康熙也说:“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天子万年”行书排字。(新纪元资料室)

康熙在位期间采取重农政策,下令镌刻印制“御制耕织图”发予民众,可见其体贴人民的用心。此外他竭尽所能照顾民生,深恐人民生活沉重,经常提及“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于是康熙不仅不敢多花人民一分钱,还不断减免赋税,有各省轮流免税的“轮免”,又有“普免”、“蠲免”等利民政策。他对于人民的教育、人才的培育也极重视,并且深怕人才未能被发掘,正如康熙在山林间发现了松花石适合制砚一般,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二集》〈制砚说〉中他说:“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这里我们看到了康熙皇帝恳切爱民的“惓惓此心”。


焦秉贞(画)朱圭(镌刻)〈御制耕织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二集〉卷三十〈制砚说〉。(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松花石双凤砚(附嵌玻璃、鱼化石砚盒)。(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值 得一提的,更是康熙皇帝对西方文明开放的态度与学习的精神,这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康熙十七年(1678),南怀仁写信希望能 召集到更多懂数学天文知识的耶稣会传教士前来,于是在宫廷中,每日破晓时,几位传教士们以满语教授康熙皇帝天文、数学等知识,几乎是一日不辍。从现存清宫 藏品中的望远镜、量角器、象限仪、简平星盘仪等观测仪器,可以想像当时的康熙积极学习的神情,这不仅展现了其开阔的胸襟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划时代的重 大突破。


简平星盘仪(新纪元资料室)

康熙时代的艺术也极有特色,因为康熙本身十分务实,极具实验精神,故在艺术上也呈现此一风貌。例如葫芦器,这是一种成功率极低的制作,且充满实验性,必须配 合天时地利,而康熙时期却能将葫芦形塑得如此完美,可见其模具必定极为细致,并且工匠定是相当耐心和用心。而在绘画上,此时已融合西方艺术技术,运用了西洋的透视法(线法画),并能以明暗阴影画出立体效果。在松花砚的表现上强调协调性,以不同颜色的松花石互为搭配,或绿或棕,或配上玻璃、嵌上喀尔沁的鱼化石,表现一种独特的美感。珐琅器的成就更是十分亮眼,采用多种坯体制作,计有铜胎、金胎、瓷胎、宜兴紫砂胎与玻璃胎,目的也是为了实验出不同胚体的制作效果,设计上采用多视角以求变化,如“铜胎画珐琅菊花方壶”;此外尚有许多独创的设计,其中“铜胎画珐琅花卉方盘”就令人万分惊艳……在中国古代,这样的设 计大概也只有在喜爱数学的康熙朝,才能出现如此绝品。


铜胎画珐琅花卉方盘。(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铜胎画珐琅花卉方盘器底。(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壶卢番莲纹瓶。(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天意巧安排–东西神传文化完美交会

马可波罗时代,欧洲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丝绸、陶瓷等的进口;但时代推移至此,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已进入更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层面了。

当时,传教士大量翻译中国儒道经典,并进一步介绍中国的政治社会,使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对中国的“开明君主”制度十分向往,认为由一群经过国家考试选拔出的官员来治理地方,比起欧洲由封建贵族主掌一切来得更加理想,他们对于中国的谏官、科举制度,重农、教育、水利等政策都 十分推崇,因此建议改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甚至连文字都希望能改为如中国的象形文字¨¨¨

能在此时大量翻译思想经典,从而更深层的影响欧洲, 其实是得力于满语文的中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学习汉语的困难度,绝对会影响思想交流的深度与速度,传教士们就经常在书信中提到学习汉语文的感想:有 传教士表示学习汉语的经验,使其“万分惊惧”;亦有如晁俊秀神父直言汉语过于艰涩难学,可以保证汉语和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无一丝相似处。而满文是十七世纪初 新兴的文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依据老蒙文创造的,尔后皇太极命人在原满文旁加置圈点,进一步完善满文的形式。满文为拼音文字,西方语文也是拼音文字系 统,因此学习满语文相较于汉语文容易得多,因为有满语文为中介,这才大大的加速了传教士与清朝人彼此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因此才加速了传教士翻译中国传统 经典传入西方,真正刺激西方人的思维,扎实影响了欧洲的启蒙运动。

更确切的说,如果中国当时还是汉人统治的天下,没有中介语文的出现,无法快速翻译思想性的经典,这场中西文化交流,也许就无法冲撞出这般亮眼的火花,造就出如此深远的影响。

笔 者以为在往早推都不能促成东西方如此完美的交集:明代政治黑暗期较长,且是汉语文主掌的世界,学习难度同样存在,虽然第一个来华的耶稣会士罗明坚在 1593年于欧洲出版了《大学》的片断翻译,而晚明传教士利玛窦也已翻译《论语》,但那只是粗略简单的翻译成拉丁文,并未扩及其他语种。元代虽有同样是拼 音文字的蒙古文,然而欧洲当时正处中古世纪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尚未来临,连自身文化的精髓尚未熟悉,更遑论学习东方。

而在清初那样的 时间点,欧洲出现了兴盛时代——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时期,西方文明发展的程度已达一定水准。此时藉由康熙建构一个几近完美、体制完善、物资丰富的幸福乐土, 并拥有一颗可以包容天下人的心,让西方相信中国古老文明的智慧同样能为他们带来幸福,理想的王国同样能在欧洲实现;然后再有一个易学的语文——满文为中介,让西方能有序而自在的翻译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典籍,并能快速吸收,那些是神传文化的精华,人类道德的规范,人与宇宙和谐的法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智 慧结晶,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基石。

另一方面,藉由交流的机会,也让中国汲取西方的音乐乐理、美术技法、天文知识、数学方法……如是和谐的交 往学习,那将会是东西方神传文化的完美交会;若再加上北方彼得大帝的积极融合,也许就不会让苏俄成为日后共产主义发展的温床,一个真正美好、丰富多元、彼此友善包容的人类世界将于焉展现。然而这一切的“可能”,都在雍正继位、宣布禁教,并进一步闭关自守后,嘎然而止!

山雨欲来

康熙事亲至孝,然而他从小看着成长、寄予无限期望的皇储--二阿哥胤礽却是不孝之人。康熙一直不解,为何儿时乖巧聪慧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如此乖戾。在万般 无奈下,康熙做了废太子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却让康熙无法承受,甚至“痛哭仆地”,从此他的健康便如江河日下,一蹶不起。但仁慈善良的康熙对人总是怀抱希望,总期待犯错者能改正、一再给其机会,因此对废太子胤礽的决定,康熙很快就后悔了,想再给机会,于是再立其为太子,观察之后发现还是不行,只好再废。这样的历程已使康熙万分纠结,却又发现众多皇子为了得到太子之位,用尽心机、结党互斗,这让康熙的心都快碎了。

康熙自年少开始一路过关斩将,凭藉着他过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为百姓开辟了一片乐土,造就了人人称颂的“康熙盛世”,然而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之间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却有着强烈的无力感。

隋文帝杨坚相传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杀;“烛影斧声”的传说也暗示了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其弟赵匡义杀害。老年的康熙竟然要担心自己不知哪一天将要被自己的亲人害死!也就在这巨大的无奈下,给了皇四子胤禛图谋不轨的间隙,于是果真应验了康熙原先的担忧,在极度悲凉、非自然的情况下,溘然离世。

雍正将中国的大门关上,神州终于遗世而独立了¨¨¨直到西人拿着榔头,硬是把大门撬开,东西方态势瞬间逆转。宛如“秀才遇到兵”,拥有博大精深五千文明的中国 人,其自信的失落,一点一滴,自此伊始;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光亮、高度成熟、人与宇宙和谐的思想智慧之捐弃,一点一滴,自此伊始;于是,人类将面临的末世巨难,亦一点一滴,自此伊始。……所幸,“历史没有偶然”--时间的巨轮推转至今,或许正是逆转的契机!在西方科技文明山穷水尽、共产无神论使人失去判准的此刻,这个曾是西方人极力推崇效仿的乌托邦--有着深邃文化底蕴、社会安定繁荣、人民道德高尚的康熙盛世,也许已为人们面对未来,敞开了一道宽广的门径, 提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