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逝世180周年:从惊世烦恼到魔鬼契约

其实,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歌德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高富帅”,他英俊挺拔、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帝国议会成员,外祖父是法兰克福市长。他就读于全国最好的名校,但对父亲强迫他学的法律却不感兴趣,而是醉心于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

跟许多文人一样,歌德有着“多愁多病身”,几乎一生受病痛折磨,他也跟许多艺术家一样,有颗敏感易动的心,既痴情亦多情。然而歌德之所以是歌德,就是因为他在现实与梦想,理智与情感间,永远有着恰到好处的拿捏,所以他的“烦恼”成就了惊世名作,而他毕生的深刻“反思和智慧”被他写入《浮士德》,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份惊世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那个让维特烦恼的少女绿蒂的原型是夏绿蒂.布夫,歌德在22岁时认识她。(维基百科)

别人的热恋也许只是一份浓情蜜意,别人的失恋也可能只是一时的惆怅伤感,然而歌德却把自己轰轰烈烈的恋情,细腻成了维特的百转柔肠,把自己那份注定错付的爱,幻化成一份惊世的“烦恼”。这一“烦恼”席卷欧洲、甚至世界,让歌德成为了文坛上耀眼的巨星。那时的“维特热”、“维特效应”,以至于由于维特而引发的口水战,绝不亚于现在任何电影、任何明星所引起的轰动。甚至拿破仑在征战欧洲大陆时曾说,如果只能带一本书上战场,那他将选择《少年维特之烦恼》,贝多芬也因为此书而认定歌德是自己的知音。

《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实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年轻的维特离开生活多年的城市,来到一个僻静的小镇,在这里他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女子——绿蒂。绿蒂从一开始出现就吸引住维特的整个灵魂,成了他一切幸福的所在。然而绿蒂未婚夫阿尔伯特的出现,却让维特意识到自己这份感情的无望,阿尔伯特亲切而又优秀,甚至不能不使维特从心底里敬重他。这样的局面和矛盾让维特离开了小镇,一段时间以后他又不由自主地回来,而绿蒂已经成为阿尔伯特之妻。这次的回归使维特彻底失去了再次离开的力量,唯有死亡能让他远离这份痛苦的爱,于是他选择了饮弹自尽。戏剧化的一幕是,维特最后自杀所用的枪是派仆人向阿尔伯特借来的,而当时是绿蒂亲自把枪从墙上取下来,交到仆人手里的。

在这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歌德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书的前半部几乎就是歌德的自传,他用极为细腻的笔触记述了真实生活中自己对夏绿蒂.布夫的爱,“初次相逢时如痴如醉,天天造访时身不由己,相对凝视时目光交流,手脚相触时血液沸腾,共览诗文时心心相印,知人论世时息息相通,无奈分离后茫茫别绪,人事沧桑前万千感慨,进退两难时心慌意乱,朝思暮想时缱绻浓情,爱愿难遂时梦魂萦绕,决心辞世时回肠九转……,这一切都描绘得那样真切自然,那样细腻入微,那样缠绵悱恻,那样刻骨镂心!热情奔放时犹如滔滔春水,一泻千里;凄婉哀怨时仿佛飒飒秋风,如泣如诉。”林亚光先生的这段总结,可谓恰如其分。

后半部歌德把朋友的自杀嫁接到了维特身上。朋友因为爱上有夫之妇而殉情,这相同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歌德,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他用最直白的书信体形式,对维特的内心做了最直接、深层地刻画。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是在听维特对最信任的好友倾诉自己内心的全部。这份最彻底的信任和最无保留的剖白,让读者无法不跟着维特一起哭、一起笑,以至于当维特最后一步步走向死亡时,读者也全都痛彻心扉、肝肠寸断。而歌德却用维特的死跟此时的自己、跟自己这份无望的爱,做了一次彻底的诀别。书写成之后,歌德甚至几十年都不敢再去翻看,他说写时用情太盛,写完后便不能再碰、不忍再看,怕再回头时,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一份魔鬼的“契约”

昏暗、沉闷的中世纪书斋里,年已老迈的浮士德空虚烦闷至极。他想着自己一生都埋在故纸堆中孜孜不倦,结果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既不能济世救人,又不能增长智慧、摆脱欲望的纠缠。而如今年华已逝、两鬓飞霜,自己却仍旧茫茫然不知所措,一时无限悲凉凄楚涌上心头。然而浮士德内心却一直有两种声音不断出现: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则渴望升华,向美好崇高的境界飞驰。

此时,魔鬼靡菲斯特来到了浮士德身边,靡菲斯特不相信人类还有善念、还能被救赎,并因此而与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向邪路,从而腐蚀其灵魂。他引诱浮士德与他签订了契约,从此魔鬼成为浮士德的仆人,受其驱遣,他会想尽办法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欲望,不过一旦浮士德表示出满足,就在那一瞬间,魔鬼将不再是奴仆,反过来浮士德的灵魂就将永久地归魔鬼所有。

签订了魔鬼的“契约”,浮士德跟随魔鬼飞离书斋,飞向了未知的“世界”——那个由重重欲望精心织就的浮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魔鬼首先赐予了浮士德青春年华,让他变成翩翩美少年,此后浮士德几乎经历了人间所有的情和欲,然而无论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倾国倾城的美女、温馨幸福的家庭、健康聪慧的孩子,还是权高位重的官场、建功立业的成就,这一切浮华盛世都无法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而一切浮华又都转瞬即逝。

最后在飞越海洋之时,浮士德又有了要征服大海的雄心,他要变沧海为桑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忧愁已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人们在为他开沟挖河,脑海中想像着自己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终于满足了!就在这一瞬间,他倒地而死。魔鬼正要收走他灵魂之时,上帝派天使及时赶到,最后救赎了浮士德的灵魂。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史上四大名著。歌德用了近60年时间,在离世的前一年才最终完成了《浮士德》,可以说这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中,蕴含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其实,浮士德的迷茫是全人类共同的迷茫,浮士德的欲望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欲望,这份魔鬼的“契约”是对整个人类何去何从的一次深刻反思。在歌德逝世180年后的今天,虽然人们已无暇再去顾及浮士德跟魔鬼间的交易,可是又有谁曾一时一刻离开过欲望与迷茫、离开过心底里的那个浮士德呢?@*

责任编辑:文婧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