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随笔:不一样的标准

 比如,有好几名大三的学生从没学过多维微积分,没有学过偏微方程,甚至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都不知道,可以说比中国同龄的大学生差多了。在讲到一些公式的时候,我必须花很多时间来介绍一些数学基础。有的学生从他们问的问题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根本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

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班上有一名学生患有某种智残症。开课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我,班上有这名学生,要我特别帮助他,更耐心的给他讲课。的确,这位同学完全跟不上课程内容,每周我得额外花好几个小时给他补课。

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录取办公室都有一个平权法案录取政策(affirmativeaction)。也就是说,除了看学业成绩之外,他们还非常重视每一级学生的其他特征,比如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等。在美国申请过学校的人可能都听说过“代表率过低的少数群体(under-representedminority)”,也就是学生比例少于全国比例的少数群体。对于这部份人而言,录取门槛要比其他学生低。

相反,亚裔在很多大学都是“代表率过高的少数群体”(over-representedminority)。我记得加州以前一名教育局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完全按照成绩录取学生的话,顶尖学校半数以上都会是亚裔。

把地球转180度到中国,我想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的男女比例。有同学跟我说,他们班上男女比例超过20比1。少数群体呢?的确,一些少数民族的录取分比较低,但我想中国的名牌大学决不会录取一名智残的人,更不会从一名民工儿子的角度去衡量他的成就。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考大学完全是一个高考成绩的比拚。

一名大学录取顾问告诉我说,通过平权政策,美国大学希望录取一群仿效社会现实状况与分布的学生。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那么学校里也应该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相反,有了美国名牌大学这样的后盾,这些少数群体也能够藉此在社会上成功,甚至以后为他们的少数群体争夺政治地位等。

虽然我一辈子都是在精英教育政策下长大的,但说实话,我更喜欢美国的这种政策。天天生活在一群精英当中虽然(如果他们没有城府)学术能够很快的提高,但是对社会、不同社区、人群的了解几乎是零。作为助教,我更愿意让各个领域的人(包括艺术系学生)了解电和磁力作用,也不希望对着几十个爱因斯坦讲高深的数学公式。有兴趣的人可以读研、读博,但大学生应该能够自由尝试各种不同理论,不同的世界观。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