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投资理财7大误区

在生活中,人们在思考一些事情时会产生理所当然的结果,比如1加1等于2。但是在投资理财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经常会把人们引入思想误区。《世界报》近日公布了德国经济研究所(DIW)经济学者Mara Grunewald的研究调查,总结出德国投资者最容易犯的7大思维陷阱,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

投资是高智商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需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德国经济研究所总结出的这7项,归根结底都是被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思维陷阱所误导了,要走出这些误区,最该看清的还是自己。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读这7大误区:

1.易被“锚定效应”误导

得过诺贝尔奖的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n)和他的同事特威尔斯基(Amos Tversky)曾经做过实验,让大学生判断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比例。

在第一组同学面前轮盘转到10,他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非洲国家所占比例高于、还是低于10%。第二问题是非洲国家所占比例是多少。

在第二组同学面前轮盘转到65,他提出第一个问题是非洲国家所占比例高于、还是低于65%。第二个问题也是非洲国家所占比例是多少。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平均认为联合国里非洲国家占25%。第二组同学平均认为这个比例是45%。

结果显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受到了第一个问题中轮盘数值的影响。人们把这个现象叫做“锚定效应”,意思是说第一个问题的数值像锚一样把人们的判断给固定住了。

股市中也存在着锚定效应,股票投资时,最初的数据和信息常常会像锚一样固定之后的考虑,导致人们不能对后来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从而导致损失。比如投资人把股票价格和买入成本锚定,也就是说,投资者卖出股票是以买价为参考点。

套现获利的感觉确实令人陶醉,但不管是持有还是抛售某种股票,都应该基于该股票未来的前景,而非目前的利益得失。

2.易受“心理账户”影响

就算人们的储蓄账户里还有足够的存款,但很多人还是经常透支转账账户(Girokonto)。这是很不合理的,一方面透支转账账户时支付的利息比较高,另一方面现在储蓄账户的存款利息也很低,甚至是零。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转账账户不被透支,在转账账户的钱快不够时,要把存款从储蓄账户里转移到转账账户里。

研究学者Drazen Prelec和George Loewenstein在1998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度假归来的人们愿意事先为度假付钱还是事后再付。为了享受没有负担的假期,6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度假开始前就把所有款项付清。

但是在购买洗衣机上,调查人员询问同样的问题,结果只有24%的人愿意事先一次性付清账单。这是因为是否付完了钱,并不太影响人们使用洗衣机的感受。而付完全款后再度假获得的心理愉悦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在人们心里有一个心理账户,会区别对待同样的投资。也就是说人们透支转账账户,或是决定提前付款,并非是因为个人的资金现状,而是基于心里感受。如果要冷静投资、正确理财,就得避免被心理感受所影响,而是根据客观现状做出判断。

3. 不愿意出售亏损股票

扩大盈利、减少损失——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投资者在实际交易时的行为往往正相反。1997年经济学家Martin Weber和Colin Camerer证实:投资者明显会更长时间持有那些会带来损失的股票,即使市场行情看跌。也就是说,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在于,感受损失带来的疼痛比获得同样盈利的喜悦更糟糕。一旦出现损失实现,说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即使投资者同时还有一笔投资盈利也平衡不了这种心理损失,所以人们宁可抱着亏损股票不放,并期盼股价止跌回涨。但结果往往是股价越跌越惨,股民最终被套牢。

4.因“现在优先”而冲动

每个人都会有冲动,比如新年后人们打算要多做运动、多省钱,但只有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虽然运动和节约的诱惑是巨大的,但不是今天,而是“从明天开始”。经济学家把这个叫做“现在优先”(Gegenwartspräferenz)。

2004年学者Samuel McLure和同事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调查人们想要现在就获得15美元的Amazon购物优惠券,还是想要四周后得到20美元现金。从经济角度看,更合理的选择是获得20美元现金。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15美元的优惠券。他们想要现在就感受愉悦的感觉,甚至在医学上也证实了,这样人们可以分泌更多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可以让人感觉兴奋愉快。

如何克服这种心理?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给出了建议:投资者应制定自动执行、节约率逐年升高的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比,投资者在长期计划中更容易做出合理的经济行为。

5.并不可靠的“本土偏好”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学者Kenneth French和James Poterba调查发现,79%的德国股票属于德国投资者。在美国,购买本国股票的比例甚至达到了94%。这种现象被称为“本土偏好”。本土偏好(Home Bias)是指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土而非海外市场。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可能不像以前那么明显。

造成本土偏好的原因可能是很多投资者认为,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国企业,但这种了解本国企业的感觉经常被高估了。据德国股票所的统计,从1991年到2000年,德国DAX企业15年长期回报率来看,收益一直呈下降趋势。

比如还有一些职员会把养老投资投入到自己工作的企业里,但一旦公司破产,他们不但会失业,投资也很可能打了水漂。正如人们所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尝试跨国界的海外市场也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

6.因过于自信而高估自己

高估自己可能是每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一项专业调查显示:82%的驾龄超过一年的司机认为自己超出一般水平。很显然,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水平。很多投资者会觉得,如果一切顺利,是由于自己有经验、知识。如果失败了,可能是偶然。这也导致通过投资成功积累的能力经常被高估。

学者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公布的一项2001年的调查显示,从1991年至1997年间,经常买进卖出、非常活跃的投资者的平均利润率为11.4%,而甚少交易、谨慎等待的非活跃投资者的平均利润率为18.5%。这是两位学者对3.5万投资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频繁地很快卖出又买进产生的交易费用,投资者最好避免每天查看自己的投资账户,而是谨慎等待。

7.受媒体影响而随大流

私人投资者有时会把钱投入在媒体报导的企业里。Joseph Engelberg和Christopher Parsons在2010年曾经研究媒体报导对投资者的具体行为影响。当地方报纸休斯敦纪事报报导宝洁公司的盈利时,休斯敦的交易量与平时相比上涨了28%。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的圣安东尼奥新闻快讯则没有报导,那里的交易量也没有上涨。

这说明人们很容易被媒体影响,而随大流盲目跟从。但投资者不应该仅仅依靠那些吸引人注意力的新消息做出判断,而是要冷静观察、整体考量。也许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说的那句名言:我跟大多数的投资者一样,也会贪婪和恐惧。但是我跟大多数投资者不同的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大纪元记者穆华、唐佳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王亦笑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www.dajiyuan.eu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