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变“毒土” 中国北大仓拉警报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不再

据《经济参考报》报导,中国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近年来,大地污染现状严峻,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

所谓黑土,乃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混交林。而中国东北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当地有俗谚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而人们常说的“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荒野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

专家指出,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50年代,黑龙江的黑土层大部分达1米厚,多厚,现在半米都不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宁愿毒死也要GDP”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专家认为,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土壤污染是黑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DP为核心的政绩观,据报导,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DP”的心态,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中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而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中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专家说,中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准的2.5倍。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有专家指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中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责任编辑:林琮文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