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建热潮曾无处不在,然而在铺天盖地的建设浪潮背后,腐败与工程质量问题屡屡被曝光。这些问题并不仅限于个别项目,背后所隐藏的是一整个行业的监管漏洞和运作机制的失灵。
走线来到美国的郑刚,曾在中国大陆从事建筑行业30年。他曾担任策划设计、建造师、工地管理及项目经理等多个职位。最近,他对大纪元披露了中国大基建背后的黑幕。
2017年,郑刚在湖南郴州汝城县热水镇一条28公里的公路施工。虽然只是一条乡村的二级公路,但是伸手到公路项目里“吃拿卡要”索贿的官员,从省里到村里层层扒皮,导致真正用在工程上的费用不得不克扣。
回顾当年这条二级公路的施工过程,他说,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从省里到村里,所有的层级中几乎每一个部门都要求我们“回报”,否则工程就难以推进。
郑刚回忆道,在公路设计时,为了防止山洪爆发,原本计划安装2根2米长的混凝土排水管,但当时建设单位却抱着侥幸心理,只放置了4根60公分的混凝土水管来进行排水。结果,某天晚上山洪爆发,排水系统无法应对,导致公路上积水深达两米多。虽然当地人熟悉路况,知道如何应对,但当晚有两名外地人途经此处,因对路况不清楚,误以为水深仅有几十公分,决定驾车通过,没想到水深达两米多,并且遇上了山洪。最终,这两人在车内无法逃生,悲剧发生。
郑刚表示,事故发生后,建设单位立即接到封口令,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求保持低调,甚至对出事地点的村镇打招呼,要求不公开此事,谁泄露消息就会被处罚。
他说,这个项目预算是1.2亿(人民币,下同),实际结算出来2.7亿,大部分被贪污了。
这种情况并非个别。中国的基建行业中,腐败和质量问题长期存在。据郑刚回忆说,当时尽管他和团队一再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但腐败行为仍然让这些努力付诸东流。“一开始,我们的确有信心把这条路修得很好,但当资金被拿走后,剩下的预算只够应付最低要求的施工,质量自然无法保障。”
郑刚谈到,从项目申报到监理、施工,再到最终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着腐败的影子。而这种情况,早已在许多重大工程中得到了证实。
2009年5月,湖南株洲红旗路一座正在拆除的立交桥突然坍塌,造成至少24人死伤,27辆车损毁。事后调查显示,该工程存在质量造假问题,施工方为了压缩成本,对钢筋使用不当,甚至存在将劣质材料混入其中的情况。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工程中的腐败行为,使得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郑刚提到,当时需要一个资质较高的公司来承担立交桥的拆除工程,然而这项工程的造价超过了1亿元。最终,该工程经过层层转包,交给了一个私人包工头,并且在他手中工程预算缩减至仅一百多万元。这样的情况最终导致了上述极为惨烈的交通事故。该立交桥发生坍塌,当时桥下正有市民驾车经过。事故中,上百吨的水泥从桥上坠落,砸中正在行驶的汽车及路面行人,造成十几人死亡。这起事故在业内震动极大,但政府对此并未进行广泛报导,最终只找了一人当替罪羊,将问题处理了事。
2012年,哈尔滨阳明滩大桥也未能幸免。该桥于通车不到9个月后便整体塌落,对当地交通造成了重大影响。经过调查,这一事故再次证实了工程质量的问题,而且部分建设方为了赶工期,忽视了关键的安全检测。
最令人痛心的,还是汶川地震后揭露的“豆腐渣工程”。震后的废墟中,许多学校倒塌,无数学子丧命,这一切都与当时部分学校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息息相关。
事实上,当涉及到中国建筑行业的腐败与质量问题时,制度与监管问题无疑是根本所在。尽管政府和各类监管机构制定了所谓规范,实际上行业内的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成为一种“行规”。在许多工程项目中,监管部门往往与施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监管形同虚设。
中国建筑业的腐败、造假“行规”,还随着“一带一路”输出到了其它国家。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拓展,成为全球基建领域的隐患。在这些项目中,部分当地政府与中国企业的勾结,使得类似的腐败现象也在其它国家蔓延。
郑刚说:“我同事和朋友做过一带一路的工程,其实究其到底,也就是把中国国内弄虚造假、以次充好,还有腐败这一套输出到国外。毫不夸张地说,一带一路就是贪污腐败的一个传染过程。不超过半年,在中国人的腐蚀之下,吃啊、送啊,很快就能把他们腐蚀得同流合污。跟在国内没有什么区别了。说是说输出工程,其实也是个价值观的输出,问题是,中共输出的是一种邪恶的价值观。”
【大纪元2025年03月25日 记者方晓、常春采访报导】
责任编辑: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