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6~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50%,其中教育支出占养育成本比例达34%。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高达57小时,几乎全球最多。
来自辽宁沈阳的原教培行业人士李聪玲告诉大纪元记者,现在初高中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长,3月份国内的学校要求高中恢复双休,背后的原因就是浙江省多名高中生接连地跳楼,他们的心理承受不住这种高压的状态。
“高考的制度,包括学校为了要学生的平均成绩,相互竞争,老师会给学生们非常多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所以学生难以忍受。”他说。
家长焦虑 补习成风
李聪玲2024年8月份走线来到美国,他于2020年的年初到2024年的年初,在辽宁省沈阳市一家初高中的教育培训机构工作。接触教培行业后,他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内幕。
他表示,在校内的教学,只属于最基础的部分,学生想要提高成绩,只能去校外培机构继续深入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成绩,学校和老师关注的只是结果,在校内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校外补课上。其实孩子在课堂上也同样得到的知识很少。”李聪玲认为,老师们在学校内备课、和学生的沟通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学校给予他们的待遇包括薪资其实并不多,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来自于校外的补课行为。
“这些校外机构很多是在校的校长、主任开设的,包括招生其实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引导学生们在校外报补课班进行学习。每一次的家长会上,从校长到主任传达到班主任,最后在家长会的学生座位上,都会有宣传单。”
李所在培训机构在沈阳市某中学旁边,假期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是开了七八个班,一个班是四五十人的规模。合作的老师大多都是该中学的老师,涵盖初高中的学科类培训,包括语数外、史政、物化生等学科。
国内补课班形成的风气就是超前学习。据介绍,中考之后学生就会来补课机构学习高中的知识,小学考初中以后的假期也会超前学习初中的内容,包括小学都要提前去学。
这种假期超前学习班,20天收费在1.5~2万元之间,一天上6节课,6科。根据师资体配的不同,还有更高的收费。“一对一”教学,一学期一周一科上一次课,有的孩子要补4到5科,一年在补课班花费3到10万元左右。
“所以整个教育环境家长是非常焦虑的,孩子们都是非常紧张,没有休息时间的。整个环境是这个样子。对于这个状态,大家也很无奈,都被卷到这个浪潮里面,没有人能脱身。”李聪玲说。
中共打击教培 教育局下设白名单
2021年7月,中共教育监管机构叫停校外培训机构盈利。但李聪玲表示,教育局下设白名单内的教育机构是可以开设学科类教育培训的,这在行业内基本上是达成共识了。如果没有教育局的“保护伞”,教育机构一定会被取缔、罚款、关门停业。
李表示,教育行业里面的利益交换、利益输送是非常普遍的。他本人曾跟着老板每逢节假日定期向教育局的一主任送礼,礼品包括茅台、名牌包,现金至少五万,次数也比较多。
“我们一家教育机构向他们输送的利益数量如此之大,那么多家机构,学科类、非学科类,包括兴趣班的教育机构,这个数额真的不敢想像。”他说,“所以整个的一个产业链,是在教育局和培训机构还有学校老师之间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双减之前,补课费用普遍上涨了三分之一。因为补课机构、在校老师需要比之前更谨慎、更小心,选择更隐蔽的教学场所,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付在这上面,相对应的补课费就上涨了。比如高中的一对一补课,一节课一个半小时,费用是800~2,200元不等。
“连教育都可以被如此地商业化,黑幕这么多,我觉得这个国家是没救了。”李聪玲表示,家长们的负担非常重,每个家庭都倾尽全力去支持孩子,但是补课的费用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也很大,心理健康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我在教培机构工作的时候,见过非常多的亲子关系决裂,甚至一个高三的男孩子,在高考之前拿刀比向自己的母亲。学生的心理压力特别大,产生了反叛心理,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悲。”他说。
无效内卷 教育反思
2022年,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6%。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
国内的家长,要么卷高考,要么卷出国。河北一位女士告诉大纪元记者,她坚持让孩子去上私立学校,因为私校是过程性评论教育模式,而公立和集中营一样,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失去生存能力。想让他学点有用的东西,将来出国。私校学费很贵,这位家长决定让自己卷一下。
广东网友“影子”表示,“躺不平卷不动,小学生,每晚陪写作业,心累,幸好我工作不忙,但已经严重影响到亲子关系!”
黑龙江一位父亲留言说,“孩子不叫孩子,应该叫人质,绑票的要多少家长就得给多少,因为他们是真敢撕票,而家长即便倾尽了所有到最后只是想让自己孩子活着。”
网友“海茗”表示,“我痛恨这种教育!又无能为力。初三了,每晚11点—12点左右睡,背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我觉得真是无用,孩子说,妈妈我好累,我不想读了……”
当然,也有少数家长拒绝无效的内卷,往往被称为“佛系”。
江西网友“秋海棠”表示,“已经看淡了,我孩子不上任何补习班,健康快乐长大就行。只要我孩子人品没问题,成绩好不好无所谓,将来学个一技之长,让别人卷去吧。”
还有网友认为,“教育内卷问题,全社会都知道有问题,但高考选拔制度这个顶层设计不改革,下面减负是不可能的。 ”“供孩子上学也是促内需的手段,不然培训班怎么之前不让开,现在又完全允许了呐。”
2024年8月,中共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的意见,学校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等。
李聪玲认为,选择哪一家机构进入到学校,它的费用、相对应的宣传都是利益交换。“课后服务堂堂正正地进入学校,以前也有过,以前很少,没有这么摆在明面上。双减前没有。”他说。
分析:中共教育体制导致教育过剩
普通家庭倾尽积蓄供养孩子读完大学,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很多人质疑,这场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究竟是阶层跃升的阶梯,还是一场注定输光的赌局?补习班、学区房、国际课程,普通家庭被裹挟进一场无休止的竞赛中。
北京网友“茅台不如二锅头”表示,自己是70后,“我们这一代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同龄人大部分都超越了父母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但是我现在深刻的认识到时代变了,孩子这一代的游戏规则不一样了……”
英国青年学者Ignatius Lee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与其教育投入相匹配的人才,但却制造了巨大的毕业生群体,光是就业压力都难以满足,更不要指望这些人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虽然不能说是人才过剩,但可以说是教育过剩。
他回顾说,当初中国受教育水平程度普遍很低,原因是文革摧毁了中国的大中小学教育,人才极度匮乏,大学毕业生是稀缺资源,包分配,不愁就业问题。现在一些国外顶尖大学博士毕业回中国只能教中学。大多数人接受教育什么也改变不了,甚至找不到工作。
“经济衰退,企业出走、倒闭或裁员,就业岗位大批流失,除非你是中国(中共)政府特别扶植的几个领域相关专业,比如人工智慧、晶元和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其它专业都可能面临失业问题。”
国内学者王东华也多次发表观点,认为中国现在的高考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和地步了。“按照现在学习模式,学了20年,什么都不会,还一堆精神病出来。他的生活教育,他的生命教育,全部让位给考试刷题。越学孩子越笨,越学与一个活生生的人,离得越远。”
Ignatius认为,在中国大学确实存在一些看起来没有什么价值的专业,比如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在习近平执政第一个十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暴增14倍,请问这些毕业生将来做什么?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产业体制都是同一套逻辑,过度崇尚政府投资和政府财政倾斜,其结果只能产生过剩:政府投资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造成产能过剩,放在教育领域也造成马克思主义专业毕业生过剩。”他说。
【大纪元2025年04月26日 记者李圆明、特约记者常春采访报导】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