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近年持续放缓,中小企业倒闭潮加剧,债务危机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职业背债人”和“职业闭店人”作为新兴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引发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这些现象不仅是经济下行压力的直接结果,更暴露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秩序在经济转型期的脆弱性,凸显制度性缺陷对经济生态的深远影响。
“天价负债”奇案:畸形债务与“背债人”浮现
深圳市法院近期披露的两起个人破产清算申请,引发舆论哗然。其中一对退休夫妻,月收入合计约1.2万元,却申报了高达1.2亿余元(人民币,下同)的债务;另一位37岁周姓女子,月工资仅4,784元,却背负2,544万余元的巨额债务。如此悬殊的收入与债务差距,令人对“职业背债人”的存在产生质疑。
官方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中国破产案件审结数量显著上升,反映出经济放缓背景下企业和个人的财务压力持续加剧。
这些“奇案”的背后,一个名为“职业背债人”的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在部分案件中,债务人并非真实的经营主体,而是被包装成法人身份的“人头”。据媒体报导,这些“职业背债人”可获得债务金额5%至30%的“报酬”。然而,此类行为存在重大法律风险,若法院查实存在欺诈,破产申请将被驳回,相关人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专家解析:“职业背债人”产业链的法律与道德隐患
北京执业律师陈峰(化名)对大纪元表示:“近年来,以他人身份进行贷款担保的案件逐渐增多。即使当事人是被欺骗使用身份,法院通常仍判其承担还贷义务。”
陈律师曾代理一起贵州金融案件,涉及银行经理与企业主合谋,利用多名低收入者的身份信息贷款,导致一名女性被判偿还超千万元债务。他表示:“此类案件往往涉及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的配合,暴露出金融监管体系的结构性漏洞,使灰色产业链得以滋生。这不仅侵蚀了国家金融资产,也对社会信用体系构成威胁。”
另一位大陆执业律师黄明(化名)则将此现象归因于企业内部的风险转移策略。他对大纪元分析说:“中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高税负与融资难题,导致部分企业主为规避法律责任,将公司法人变更为‘人头’,尤其是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或外地打工者。”
他表示:“企业主仍为实际控制人,但其法律责任已被转移。此种操作虽规避短期风险,却极易演变为非法逃债与金融欺诈。”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民间商业培训机构甚至公开推荐此类操作方式,进一步助长了灰色手段的传播。黄明律师直言:“这种模式之所以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执行不力、企业合规成本过高,以及制度性监管失效。”
“职业闭店人”:逃债链条的隐秘推手
与“职业背债人”相伴生的,是近年来在中国服务行业中悄然兴起的“职业闭店人”现象。
尤其在教育培训、健身、美容等预付费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经营者常会聘请“闭店人”处理关店善后事务。其职责包括法人变更、转课安排、学员安抚及处理劳资纠纷等。
据陆媒调查,“闭店人”收费高昂,按债务比例收取10%至30%的服务费用,其操作流程隐秘且复杂。许多案例中,消费者未获退款,被迫接受美甲、按摩等无关服务作为替代赔偿,对消费者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职业闭店人”为部分企业主提供非法“脱身”便利,降低了“跑路”成本,破坏了正常商业秩序,引发道德风险。
专家:制度缺陷与道德滑坡是灰色产业链蔓延的根源
前北京执业律师、现任加拿大民阵主席赖建平将“职业背债人”与“职业闭店人”的现象定义为“中国社会在制度扭曲背景下滋生的病态经济现象”。
赖建平对大纪元表示,这些现象主要由中国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中国经济活力的降低,导致许多底层民众生活难以为继,正规渠道难以谋生,从而转向“歪门邪道”,通过各种“坑蒙拐骗”的花样翻新来获取利益。
他进一步分析,不法分子策划如何向银行贷款或通过各种方式负债,最终让这些充当工具的底层民众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他强调,这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崩溃,整个社会就沉浸在一种相互的尔虞我诈、相互欺骗之中”。
面对灰色陷阱 底层民众如何自保?
在当前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倒闭数量持续上升,市场信心低迷、融资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加剧,多重因素正将部分社会群体推向灰色边缘。
面对上述灰色产业链,赖建平建议底层民众需保持基本法律常识和道德底线:“宁愿承受经济困难,也不应为短期利益牺牲个人信用和社会责任。”
他强调,灰色产业链的滋生并非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性危机的外在表现。唯有从制度改革、法律建设与社会治理等根本层面进行调整,才能真正遏制此类现象的蔓延。
【大纪元2025年05月23日 记者李净、骆亚采访报导】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