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豪宅安保揭秘 港前警务处长曾任顾问

李嘉诚豪宅保安严密地基坚固无法挖地道

陆媒《南方人物周刊》11月17日报导,近日,香港豪宅区先后发生3宗入屋大窃案,损失财物逾88万港元。遭窃的豪宅位于港岛南区寿山村道41A至41B“碧园”其中一单位,与李嘉诚大宅仅距数十米。有安保专家分析称,一般窃贼都会选择价值最高的目标下手,如果高价值目标的防护水平太高,才会退而求其次。

李嘉诚住宅外部保安设施非常严密。首先,李家大宅位于半山之上,邻路一侧有树木遮挡,路人和过往车辆很难观察到住宅内部。李家大宅的入口设置了弯道,不能直接进入,而且修有斜坡,减低了外来车辆试图通过撞击强行进入的可能。

根据谷歌提供的卫星地图来看,李宅内部的三座大型主要建筑物,相互位置成不太规则的L形布局。从大门不能直接到达建筑物,需要经过一条Z形车道,方能到达大宅平台。

李宅所处位置在半山山坡,建造房屋时筑造了一个平台来承载建筑物。从安全角度来看,这个人造平台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外人很难用挖地道的方式潜入院内。这个宅院的围墙高3米多,一般人很难翻越。即便进入,仍旧在人工平台之下,安保人员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入侵者。

从卫星图上看,李家住宅的背后有环抱型山体,符合东方风水学环山聚气的考量,其弊端是给人从后山偷袭提供一种可能,因此,李家住宅在后山方向也设置了围栏和围墙,而且前门迎面方向建筑物高于后宅建筑,后宅成为一个环抱型的院落,更利于安保。

有媒体报导称,李家装备有非常先进的安保器材。可以肯定的是,李家的监控设备已经和安全公司以及香港警方联网,任何入侵警报将同时传给保安和香港警方。

另外,李嘉诚选用的安防设备,极有可能是实时有害物质检测系统,此类系统往往被用于如奥运会一类的大型活动中,可以探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发出警告。

作为高安保级别的豪宅,安全专家必然建议李嘉诚在住宅核心部位设置一个安全室。当住宅遭到敌人攻击沦陷时,李家家人可以躲入其中,等待救援。此类安全室有独立的氧气供应系统,一旦反锁,只能从里面打开。这个安全室有良好的装甲和保温阻燃系统,即便被大火包围,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护里面人员的安全。

香港前警务处长李君夏曾担任安保顾问

李嘉诚位居香港首富多年,对自身的安保工作有一段时间并不重视,其长子李泽钜被绑匪张子强绑架时,仅有一名司机陪伴左右。

李嘉诚并非没有加强安保的渠道,其商业上的“头马”前和黄集团总经理马世民,曾经是法国外籍军团的退役人员。马世民服役期间,正值阿尔及利亚独立革命的高潮时期。马具有多年在非洲执行反叛乱反游击的特种作战经验。他曾将其经历写成书,名为《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以他多年的战斗经验,为李嘉诚组建一支强大的保镖队伍并非难事。

香港前警务处长李君夏1995退休之后,担任李家集团顾问。李君夏曾是香港警队首任华人一把手,更曾是香港警察政治部的特工,专司香港这个“间谍之都”的反间谍和内部保安工作。其全部训练由英国情报机关军情五处完成,并且直接接受伦敦军情机构的领导,是标准的香港007。

这两位重量级的军警行动专家,均可以为李家组建一支足以令任何悍匪知难而退的安全队伍。同时,香港的法律允许经过申请之后获得枪械携带及使用的牌照。

此前,李嘉诚一直认为自己成为绑匪目标的可能性极低,在安保方面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投资,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张子强最终获得的赎金高达10.38亿港元。

李君夏一手组建李嘉诚家族安保团队

张子强绑架案后,李家开始雇佣专业的安保团队。最初,由李君夏一手组办保镖团队,高薪挖走香港警队前政要保护组的成员,雇佣一批退役的廓尔喀雇佣兵。

廓尔喀雇佣兵来自印度与尼泊尔交界的高山地区,具有忠诚勇敢的优秀品质,一直是英国重要的雇佣兵来源。1997年香港回归前,曾经有两个营的廓尔喀雇佣兵驻扎在九龙和新界等地。这些兵员退役后,很多人留在香港。李君夏选择这些雇佣兵,除了看重其优良的战斗力之外,还考虑到他们在香港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不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威胁,从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对雇主的依赖。

政要保护组是李君夏熟悉的团队,负责香港高官及警队高层的安全保护,一直被视为与香港飞虎队、机场特警并列的精锐部门。该部门人员出自于香港警察政治部,其背景经过英国特工部门的反覆筛选,绝对可靠。

李嘉诚的安保团队大约有25人左右,李及其两个儿子和配偶出行时均有保镖伴随。李自己的贴身护卫一直由廓尔喀保镖担任,除了居家和出行之外,李的办公大楼也做了特殊的安保设置。在长江集团中心大楼有其专用的地下通道,仅有李的专车才能进入,通过一台专用的电梯,直达办公室楼层。在未获得李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无法乘坐该电梯,进入其专用楼层。

1997年香港回归后,李君夏移民英国,李嘉诚的安保团队可能出现了一些变化。英国著名安全公司G4S,在2008年曾经透露,李嘉诚是其客户之一。G4S是英国最大的私营安全公司,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安保集团。

责任编辑:古春秋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