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进补 春天打虎” 看看各地都在吃什么?

“冬至”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称呼,民间则多称为“冬节”。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节日。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而中国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又有不同的冬至饮食文化。

苏州人过冬至吃“混沌”忆西施

据说,苏州人冬至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苏州人过冬至吃混沌忆西施。(网络图片)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兴旺,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那么冬至吃饺子馄饨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流传到今,在冬至这一天北方大部份地区都要吃水饺或者馄饨。

河南人吃“捏冻耳朵”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他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福建冬至暝搓丸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有的把糯米捏成猪、狗、元宝等形状,采“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

早上主妇就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宁夏冬至吃“头脑


宁夏冬至吃头脑。(网络图片)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主妇们早早地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与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

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台湾人冬至九层糕祭祖

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

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汕人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

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韩国人冬至吃红豆粥


“冬至”,韩国人有喝红豆粥的习俗。首尔观光景点“韩屋村”为游客免费熬制红豆粥。(摄影:全宇/大纪元)

冬至在韩国也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从这天起代表冬天已经到来,寒冷的季节需要足够的温暖与营养,所以韩国人每到冬至这天必须喝红豆粥。冬至这天,北半球昼短夜长,从这天后,白昼就开始变长,黑夜慢慢变短。这天作为养精蓄锐的好日子,韩国人特别的重视。韩国自古有冬至天吃红豆粥的习俗,一方面是驱邪,另一方面是增添营养。

在韩国人的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在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有个叫共工的人,他的儿子名叫修,修在“冬至”这天变成了魔鬼,他在成为魔鬼前特别讨厌红小豆。为了驱逐鬼怪,人们就特别选在“冬至”这一天做红豆粥。因此,“冬至”喝红豆粥这个风俗在韩国流传至今。

日本人冬至吃南瓜、泡柚子浴

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大,自古就将冬至视为太阳诞生日,是新年的起点。虽然日昼时间逐日增加,但仍需要历经一段十分天寒地冻之时,因此为了强身补元气,并增强免疫力,在冬至这天吃南瓜,他们认为南瓜丰富的营养成分正是严冬青菜稀少时节的最佳营养补品,可用以驱寒御蚀,增加体能,健康地渡过严酷寒冬,因而有“冬至吃南瓜得长寿”一说。

日本人会选择在冬至这天泡柚子澡,是为了提升体温驱寒,促进血液循环,缓和感冒症状、神经痛与腰痛等。当然不论是南瓜或是柚子,黄澄澄的圆形状,有若太阳诞生之始,也有着丰收及圆满的气息。**

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李晓清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