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因说:“他一直在演戏,他13岁的时候就非常努力地练习。等到稍大一点,他总是在他的卧室里诵读莎士比亚名剧中的台词,写在墙上。”
出生在北伦敦的艾乔福,19岁时进入英国历史最悠久、最顶尖的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LAMDA),就读不出三月,就被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发现,在《断锁怒潮》(Amistad)中担任角色。200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表彰其艺术贡献,授予艾乔福“大英帝国勋章”(OBE)。2013年他因为在《为奴十二年》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艾乔福在美国电影市场的成功不是特例。英国明星一直在美国电影市场占有很重要的位置。2014年英国演员更是几乎横扫美国电影票房及各大电视电影颁奖礼现场。一口标准的英国腔渐渐成为银幕上的时尚。《卫报》和《娱乐周刊》对于这一现象都做了很深刻的分析,文章引用英国名导史蒂芬‧弗雷尔斯(Stephen Frears)的话说,“美国式的表演面临某种危机”,弗雷尔斯并表示,这可能要归罪于演技训练的缺失,尤其是戏剧训练的缺失。
文章还说,对于英国演员,“他们在20岁出头时,在戏剧学校,为如何恰当地说台词、如何举手投足就要花费三年时间,与此同时美国同龄演员在为可口可乐的广告之类试镜,或者在拍摄秋季美剧的导航集。”英国戏剧学院的严谨要求使得演员们对自身要求很高,加上英国戏剧教育有悠久的传统,几乎所有的英国演员都演过类似莎士比亚的名著以及历史剧,或者是一些描写贵族生活的片子,这些剧目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使得他们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控。
美国影视名人、《演员工作室》(Inside the Actors Studio)节目主持人詹姆斯‧利普顿(James Lipton)评价说:“他们擅长扮演在外形、甚至情感方面与自己很有距离的角色。在这些陌生人物身上,他们可以看到与自己共鸣的精神内核,由此他们演绎起来就像在扮演他们自己一样。”
高学历在英国明星中不足为奇。比如,因《神探夏洛克》成名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毕业于伦敦西北著名的哈罗公学;之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戏剧,又在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而著名的憨豆先生(Mr. Bean)曾在牛津大学女王学院攻读硕士,之后更取得了电机工程博士。
责任编辑:苏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