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 搞恶作剧的传统正在消失

愚人节风俗的起源之迷

历法变革说

愚人节的起源一直是个谜。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为了与罗法历法匹配,法国人于16世纪改革他们的历法,以便让新年从一月份开始,而不是春天(三月末或四月初)开始。然而,这种变化却传播得很慢,许多不知情的乡下人仍然在四月一日这一天互送礼品,庆祝新年。因此,有人把这些庆祝新年的乡下居民称为“四月愚人”或“上钩的鱼”。在法国,愚人节也被称为“le poisson d’Avril”,直译为:“四月的鱼”,最常见的恶作剧就是趁路人不注意时在其背后粘上一张纸做的鱼。因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小丑说

还有一种说法,愚人节是来自公元三到四世纪罗马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罗马小丑。据说,当时小丑们向统治者请愿成功,统治者允许他们推举一名成员在某一天中能够成为国王。因此,在四月一日当天,君士坦丁一世将罗马帝国的统治权交给了他的一个小丑──库吉尔。库吉尔随即颁布法令,将四月一日永远定为荒谬的一天。

媒体成为搞笑的主角

现代社会,愚人节这一天传播谎话消息和假新闻的主要是媒体。经典新闻之一是BBC在1957年4月1日播出的一段有关瑞士人“收获面条”的消息。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瑞士农民从树上摘下一把把长长的意大利面条。

2007年4月1日德国媒体的一条报道曾引起强烈反响,消息称“混沌电脑俱乐部”在一款个人税务软件中发现了一种木马程序,可以将私人数据传到联邦刑事局。

中国青年报在90年代中期曾登过一则消息,称政府决定允许拥有博士头衔的人生二胎。在中国政府看来,这已越过了红线,该报相关版面主编因此而被“下课”。

遭遇现代高科技的整蛊

“一些方法已经老土过时了,看看我们的新玩法。”如今iPhone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大行其道,愚人节整蛊的方法也及时更新。

“屏幕碎裂啦!”对于iPhone一族而言,这几个字的杀伤力远远大于短信通知欠费或是流量用尽。iPhone手机上的某一客户端就在近日加入了这场愚人节整蛊“混战”,适时推出了“愚人节”黑色界面手机屏幕主题。

这个“愚人节”主题选择刷新界面时,背景的黑色图案上会有“划痕”出现,右上角还会显示出被撞击后屏幕的“碎片”痕迹,远远看去,该手机屏幕就像被摔碎了一样。点击左上角的“写微博”界面,依然是熟悉的白色输入框,框中却莫名奇妙多了一条“墨迹”,屏幕不光被“摔碎”,还被墨迹“污染”。当然,只要一摸屏幕,你就会发现上当了,屏幕完好无损。

在日常生活中热度降低

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愚人节反而听不到什么笑话了。民俗学家赫施费尔德(Gunther Hirschfelder)认为,现代社会紧张的节奏和压力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开玩笑。此外,愚人节的把戏需要面对面的接触和直接的反应,“可是我们的大部分联络是通过网络、电话完成的,你无法看到对方不知所措的表情,也听不到笑声。”

中国民众每天都过愚人节

有记者在河北省内几所高校打探愚人节活动,竟是一片冷清,各大高校论坛关于愚人节讨论的帖子亦是寥寥。往年惯见于报端的愚人节“整人攻略”、“整蛊玩具热卖”之类的报道今年也销声匿迹。对于愚人节,很多中国民众是不关心的,因为对于国内民众而言,愚人节每天都过。

早晨起来,买几个馒头,可能是染色的。端一杯原磨豆浆,可能是冲兑的。开车上班,加油的时候,油里面可能掺了水。给孩子买奶粉,可以喝出避孕套;吃味千拉面,还有“昆虫酱”。皮革奶、地沟油、怪味肉、瘦肉精、假鸡蛋等“美味”食品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哪天不是“愚人节”?国内民众对“愚人节”这个概念产生了天然的抗体,觉得每天都被愚弄,又何必再过“愚人节”。”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