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月中旬,汉堡文化参议员就警告,汉堡4-6岁具有移民背景的孩子中,德语水平亮红灯的数目又有提升:根据最近一次对4岁半儿童的语言调查,12.9%的孩子非常需要帮助,其中大部分这样的小孩来自具有移民背景的家庭。
5月中旬,针对移民孩子的这种德语赤字和民族融合问题,专家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会议。联邦移民融合事务专员Böhmer警告,越来越多的移民孩子德语水平欠缺,在个别联邦州,几乎50%的孩子需要接受额外的德语辅导。她强调:“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据《图片报》的数据,23%的汉堡小学生在家里几乎不说德语;在北威州,这个数字是18%;巴伐利亚只有14.7%。而且根据联邦政府2012年的报告,这种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语言训练一开始就要跟上
Böhmer 表示,倡导德语并不意味着排斥母语,那些没有掌握德语的人,在德国只是个“旁观者”。每个孩子在步入校园时,德语水平就应该达到能应付上课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语言训练从一开始就要跟上。她认为,对移民子女进行语言辅导在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培训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语言能力辅导最好在幼儿园之前,最晚应在踏入幼儿园时开始,我们要说服更多的移民把孩子送过来。”
教育工作者不知道如何施以援手
德国具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比例一直稳步上升,在小学生中这个比率是50%,如果平均到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个比率是30%,总体而言,只有35%的教师具有语言能力判断经验, 然而70%以上的老师教授的学生需要语言帮助。
虽然移民子女德语不断亮红灯,但是大多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对这项艰巨的任务觉得无从下手。据Mercator基金会2012年的一项民意调查,68%受访的教育工作者表示,大学教育过程中既没有对德语能力培训部分,也没有训练他们如何把德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传授。
只有柏林和北威州规定学生们在大学有义务上相关课程,Böhmer认为,这是一种亟待改进的状态,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老师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好好准备如何把德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授。这必须成为大中专院校和大学的必修课。”
Böhmer要求各州自己负起责任,因为每个联邦州都有自己的计划,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单个语言援助项目的调查和评估很难,当然也不会所有的项目都卓有成效。无论如何,德国文化部长会议和联邦教育部已达成共识,会科学的评估各种方案,具体启动时间是2013年秋季,该研究项目将持续五年。语言援助班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虽然德国大量土耳其移民是移民队伍中一支最大的群体,但是来自南欧和东南欧的移民也逐渐成为一个新问题,这些移民大多来自欧盟,与来自非欧盟国家的移民不同,他们没有学德语的义务。结果他们的学龄子女上学时,德语水平完全无法达标,在高中生涯的最后冲刺阶段,这些孩子由于语言问题往往败下阵来。
Böhmer认为,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单独编入一个语言班是个可取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快速教授他们德语知识,但是,这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了。
无论如何,成功的民族融合关键在于掌握语言,这不仅取决于教育和培训,也取决于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意愿。希望这些具有多样文化背景的小移民在多种语言间游刃有余,不要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
大纪元记者周菲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