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发展转折点——大汉堡法案

对绝大多数德国人而言,1933年至1945年被纳粹党独裁统治的历史至今依旧鲜明,甚至影响巨大。在战后“去纳粹化”的政治主流思想主导下,几十年来德国人在战后重建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近几年来,德国社会逐渐开始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与分析那段看似为德国甚至世界带来灾难的这12年历史。因为不可讳言,第三帝国时期留下的基础建设与积累的工业技术能量,恰恰也是德国在战后得以浴火重生的重要倚靠。

“汉堡女婿”戈林元帅  主导订立“大汉堡法”

对于德国第二大城汉堡而言,纳粹政权虽然带来了毁灭性的战火摧残,另一方面,这个“汉萨同盟”名城却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大幅扩充了城市面积,为向来以港口和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火车头的“易北河珍珠”提供了长期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希特勒当时的规划蓝图中,汉堡应该扮演的是“世界贸易中心”和“国家社会主义”在德国北部的指标性城市。在1925至1939年之间,除了纳粹大本营纽伦堡、慕尼黑和首都柏林之外,希特勒最常造访的城市就是汉堡,总共达33次。在他的指示下,由另一位纳粹党首脑,也是当时“普鲁士邦主席”戈林(Hermann Göring)规划通过了1937年4月施行的“大汉堡法”。

通过这个法案,汉堡的行政面积从415平方公里变为755平方公里,人口一下子增加将近40%,约50万,达到了168万,一举成为德国的第二大城市。因为这部法案,当时的“普鲁士邦”把Altona/Elbe,Harburg-Wilhelmsburg和Wandsbek等城市“奉送”给了汉堡,让其分别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方变得更加完整。而当时已经属于汉堡管辖的城市Bergedorf,也从那时失去城市地位,成为大汉堡的一个街区。旧汉堡原本环绕阿斯特湖为中心,扩大之后的新汉堡在地理上真正成为倚靠着易北河的大都会。

在政治上,作为“普鲁士邦主席”,手握重权的戈林,理论上不会愿意主动缩小自己的领地。但他因主导纳粹上台之后的“四年计划”,缩减对外的经济依存度,以发展国防工业为主的封闭经济政策,使得倚赖转口贸易的汉堡经济倒退。1933至1936年期间,当德国全国失业率大幅下降时,汉堡的失业率反而提高,人口外移3万5千人。为了符合希特勒订下的发展蓝图,取汉堡人为妻的戈林于是推动“大汉堡法”,草案于1937年一月移送柏林帝国议会讨论,当年4月1日实施,给予一年过渡期。

古丘夫——现代汉堡的都市规划师

在大汉堡成型之后,希特勒指定第三帝国头号建筑师之一的古丘夫(Konstanty Gutschow),重新为这座刚成为帝国第二大城进行城市规划与改造,使其成为“德国海运首都”。按照古丘夫的设计,原本旧汉堡因工业化发展而显得拥挤不堪的城市空间必须获得舒缓,并运用更多绿地和水加以点缀。除此之外,作为忠诚纳粹党员的古丘夫,还精心将纳粹意识形态中的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井然有序的反映在大汉堡的住宅区规划中。因为战争缘故,这些规划后来没有机会得到执行,但他对汉堡的建设蓝图,却成为战后汉堡都市重建时的重要参考。

大纪元记者黄行义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