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水晶之夜75年 清扫犹太人受难纪念砖

走过柏林菩提树下大道6号,也就是洪堡大学正门口,人们不经意间会觉察到人行道上有几块地砖与众不同。弯下腰仔细查看,会发现这些地砖的表面都是一块铜板,其中一块铜板上凸出几行字:“出生于1896年的瓦尔特·布洛克曾在这儿居住过,他1942年12月14日被送往奥斯威辛杀害”。这些长宽各10厘米的特殊地砖就是被称作“绊脚石”的纪念砖。它是由德国艺术家冈特·德姆尼希发起的一个艺术项目,为的是纪念纳粹时期,被法西斯谋杀、驱逐和逼迫自杀的受难者。

纪念瓦尔特·布洛克的地砖是洪堡大学门口20块中的一块。如今,北到波罗的海、南接阿尔卑斯山、西至黑森林、东临波兰边境,甚至德国以外许多欧洲国家,都有城市开启了绊脚石活动,来警示当年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罪恶。全世界共有14个国家拥有绊脚石,到2012年底总计约3万5千块。

安置绊脚石的灵感来源于德姆尼希对纳粹驱逐吉普赛人的研究。史学家普遍认为,驱逐这批人是为之后大规模驱逐犹太人做最后的准备。科隆艺术家德姆尼希详细研究了科隆上千名吉卜赛人被驱逐的经历。1992年12月16日,也就是盖世太保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下达驱逐“吉普赛人”《奥斯维辛法令》五十周年这一天,德姆尼希将第一块镶嵌了纪念铜板的石头铺在科隆市政厅前的路面上。石块上的铭文是《奥斯维辛法令》的第一行,也成为第一块“绊脚石”的雏形。

随着德姆尼希的进一步研究,受害群体扩大到其他受害群体,这更激发了德姆尼希用“绊脚石”来悼念死者、警示后人的愿望。当人们弯腰阅读绊脚石上文字的动作,也是对受害者们象征性的鞠躬。被害者最后居住、学习、工作场所前的人行道通常是被德姆尼希选择安置绊脚石的地方。

1994年,德姆尼希在科隆安东尼教堂展示了250块绊脚石;1995年1月,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德姆尼希以德国人的执着在科隆安置了第一块绊脚石;1996年5月,柏林第一块纪念丽娜·弗里德曼的绊脚石在克罗伊茨贝格区落地;1997年7月19日,奥地利萨尔茨堡正式批准德姆尼希在该市安放两块绊脚石;从此,绊脚石迅速在德国以及欧洲大大小小城市落户,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分散式纪念碑。

2010年是柏林洪堡大学200年校庆。作为校庆的一部分,洪堡大学邀请德姆尼希在洪堡大学正门口安置了20块绊脚石,来纪念当年曾经在纳粹时期被迫害的洪堡师生,曝光曾在洪堡发生过的那段不光彩的历史。瓦尔特·布洛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当时是洪堡的一位科学家。另外还有四位受难者是洪堡法律系学生海因里希·加贝尔夫妇及两个儿子。1939年,加贝尔一家尝试着坐船逃亡中美洲。不料途中迷航,被迫在荷兰靠岸。纳粹占领荷兰后,加贝尔一家被抓往集中营杀害。

2012年,德姆尼希获得德雷斯顿Erich-Kaestner奖。这个奖是为了表彰对人道、宽容、民族理解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立的。尽管名叫“绊脚石”,但德姆尼希并不想真的绊倒行人。一个小学生曾经问过他:“到底会不会被绊倒?”他回答说:“不,不,人们的身体不会被绊倒,而是在心里被绊倒,他们的心灵会被深深触及。”

大纪元记者岳剑明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贾南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