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巴伐利亚民族服装说开去

虽然说是慕尼黑十月节,其实是从9月份倒数第二个周六开始的,持续时间是两周,所以就到了十月初。这个节日像是转为迎接金秋十月而办,每年都在占地42公顷的特雷萨草坪上举行。其实,这种类似的欢庆方式,在德国各个城市,甚至小乡村里每年都有,有的一年里还不止一次。但慕尼黑的十月节由于其知名度、人流量和保持完整的传统节目而在全球打响了名号。这两周慕尼黑云集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操持着能懂的和不懂的各种语言相互问好交流,好在语言在这个时候也不是那么太重要了,举起杯来畅饮一番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十月节其实不是啤酒节

对于中国人而言,更喜欢直接称十月节为啤酒节,这其实是有些误解了十月节。啤酒当然是节日里绝对不可或缺之物,但要说整个节日就是为了喝啤酒还是有些偏颇。十月节其实是巴伐利亚的民俗节庆,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俗节。短短十几天内,130万人口的慕尼黑要接待600-700万游客,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的十月节是第182届,所以这个节庆作为庆典固定下来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期间只在两次世界大战时被迫中断过。每年十月节的开幕,都是以慕尼黑市长拿木锤敲开啤酒桶而宣告正式开始,这个活也不是那么好干,慕尼黑市长莱特(Dieter Reiter)去年第一次敲,愣是敲了四下才敲开,想必当时就急出了一头汗。今年市长有经验了,一上来就牟足劲下了“重锤”,结果两下就搞定了。

熟悉十月节的人都知道,其实开幕式后第二天的民俗传统大游行才是重头戏。届时代表全州各县乡镇的农、林、传统服装、音乐、舞蹈和啤酒花车等的大游行煞是好看,可谓是德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赏。大游行由巴伐利亚旅游局、农民协会、酿造业协会、传统服装业协会和音乐协会等共同举办,不仅展示民间文化,也含有秋季丰收后人们对神明献礼的内涵。

如果要追溯十月节的源头,那得追溯到19世纪初。1810年10月12日,当时还是巴伐利亚王储的路德维希(后来的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与萨克森-希尔德伯格豪森公主特雷莎结婚。在城外特雷萨草坪上,举行了盛大典礼,有传统赛马、马术比赛和狩猎比赛等,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跳舞、唱歌及豪饮。当时全城出动,整整欢庆了五天,据说这位王子非常大方,免费请全城百姓吃喝,共同欢度他的婚礼。后来这个传统就被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十月节。

巴伐利亚传统的民族服装Dirndl(Getty Images)

巴伐利亚传统的民族服装Dirndl(Getty Images)

两次世界大战推广了Dirndl

先来看看Dirndl这个词,这个词是个昵称词,在巴伐利亚方言中原词是Dirn,在标准德语中是Dirne。这个词就是指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地区女士们穿的紧身裙,后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也引申为指代少女。

我第一次对巴伐利亚民族服装有朦胧的感觉,还是从《茜茜公主》的电影里得来的,那个时候公主穿的日常便服,就有些Dirndl的影子了,当然款式在之后做了比较大的改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Dirndl这种服装被上流人士看作是仆人装或者是农妇装,通常是农妇们日常穿着干活的,所以材质也多以耐用的棉麻为主,颜色朴素、样式简洁,而且便于活动、耐洗耐穿。

说起来,Dirndl的兴盛和改良还跟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关系。一战时期Dirndl迎来了第一波兴盛期,那时由于战争引起的物资匮乏,使得上流社会的女士们也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穿着昂贵、讲究的裙装,于是逐渐接受了这种简单而又耐用的农妇装,所以一战后Dirndl大规模流行起来。

在二战时期,Dirndl迎来了重要的改良期。那时纳粹想要树立一种能够代表日耳曼传统的民族服装,于是权衡之下挑中了Dirndl,并且对Dirndl的样式做了一些改动,领口变低、袖子变短、紧腰宽裙的风格从那时起基本被固定下来,当时犹太人是被禁止穿这种服装的。

在二战之后的发展中,Dirndl也融入了一些时尚元素,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巴伐利亚当地的少女,一般衣橱里都放着几件Dirndl,一年里总有一些热闹的庆典活动,是需要穿着Dirndl出来展示一番的。

内行看门道 揭开Dirndl 的秘密

Dirndl通常由四部分组成:短衬衣、衬裙、外裙和围裙。讲究一些的Dirndl价格不菲,飙上一、二百欧元都不在话下,如果再加上比较讲究的帽子、鞋子等配饰,那价格就更得破表了。不过此类服装就像是日本的和服似的,要穿就得讲究一些,要么就别穿,要不然就失去意义了。虽然德国超市也有卖那种很便宜的Dirndl装的,但是购买的德国人其实不多。

Dirndl服装一定要合身才行,所以就像是礼帽一样,有些看重传统又有经济实力的人,是会选择量体定做的。即使不量体定做,在好一些的Dirndl服装店也提供剪裁服务,负责帮客人把服装改得合身。

Dirndl的短衬衣真的很短,刚刚过胸,通常是白色的,好与各种颜色的裙子搭配。短衬衣的胸围大小要特别合适,袖子有不同样式,比较常见的是俏皮可爱的泡泡袖,肩膀部分要注意,不能露肩,也不能无肩。

外裙的上身要很紧身,衬托出女子的线条,传统的紧身衣是用钩子、扣眼或绑绳等系住的,不能够用拉链这样的东西,经常看电影的读者应该对紧身衣不陌生,在《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等这些大家所熟知的电影里都有过展示,那种紧身衣的感觉,与Dirndl的上半身很类似。下半身的裙子可长可短,长及脚踝的裙子很优雅,短裙很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裙子再短也不能短过膝盖,在Dirndl的世界里没有迷你裙这一款。

Dirndl的裙摆一般都很大,所以裙子旋转起来很漂亮,因此里面得穿上衬裙,才能显得裙子饱满、舒展、有质感,衬裙的主要作用就是撑起外裙。裙子的材质也有各种选择,比如棉、亚麻、丝、天鹅绒、罗登缩绒厚,或其它面料等,最好不要买透明硬纱或人工合成布料的制成品,那会让衣服看上去很廉价,也失去了那种传统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围裙了,围裙的颜色一般与外裙呈强烈对比,让人有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而在围裙这一部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蝴蝶结密码”,因为这一部分会透露出女子的婚姻状况:在左边打结表示单身;在右边打结表示已婚;在中间打结则表示仍是处女;而在身后打结表示是寡妇。当然,这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但目前没有非常权威的出处可供考证,所以学者们也持保留态度,有些人认为以前已婚和未婚妇女在穿着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没必要在蝴蝶结上做记号。

其它的传统服饰同样很有趣味


萨克森地区民族服装。(维基百科)

萨克森地区民族服装。(维基百科)

说完了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Dirndl,再顺带说说德国其它的传统服饰。当然最先要说的就是与Dirndl相配的巴伐利亚传统男装——衬衣和短皮裤。与女装相比,男装真的简单多了,不过简单并不代表不讲究。这种短裤可都是实打实用真皮缝制的,有的在裤子和背带上还会缝制上花纹刺绣。短裤的右侧面有个装匕首的口袋,那时男士们都是随身携带锋利匕首的,不仅能防身,还能用来切肉吃,是必备用具。与皮裤相配的一般是白衬衣,现在也搭配其它样式的衬衣。另外,一顶饰有羽毛的爵士帽、一双褐色圆头翻毛皮鞋,还有男士高筒袜也都是不可或缺的。

德国的其它地区其实也有自己不同的民族服装,但是影响力没有这么大,有些也根本没有传承到现在。不过在德国黑森林(Schwarzwald)地区有一种传统服装也比较有知名度,特别是那醒目的帽子。据说由于黑森林地区被群山环绕,所以连服饰也跟山有关。当地人说,黑森林传统的女士帽子就能反映出海拔来,哪个村落的地势高,帽子就高,反之就没有那么高。这可是真正黑森林人才知道的内幕,就连其他地方的德国人也未必知道。这种帽子有点像男人的礼帽,高高的圆筒状,颜色微微发黄。

黑森林地区民族服装。(黑森林旅游局)

黑森林地区民族服装。(黑森林旅游局)

一般人说起黑森林服装,想到的都是那个醒目红球帽,红红的毛线球顶在头上,在白衬衣、黑长裙的衬托下非常显眼。这种帽子其实只是当地几个村落的“村帽”,但因为看上去最美,就被当做黑森林服装的典型代表了。相传以前是女士们想让自己的草帽与众不同一些,就用红毛线做成球装饰在帽子上,结果发展成今天的红球帽。至于有几个球,说法不一,有的说是13个球,但外面能看到的只有12个。因为耶稣的第13个门徒是叛徒,所以被压在最下面看不到了。但无论如何,这种帽子是特殊的节庆场合才会佩戴的,而且只有未婚女子的帽子才有红毛线球,已婚的女人要戴黑球帽。

大纪元记者唐佳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穆华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