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卫生局近期公布了一份儿童健康调查报告,该报告针对2002-2014年期间,法兰克福地区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给新手父母,包括移民家庭提供了一些育儿建议。
按时进行预防性检查
每个在德国出生的孩子都拥有一份“疫苗注射手册”。它不仅记载着注射疫苗情况,还包括孩子接受预防性检查(Vorsorgungsuntersuchung)的结果。
预防性检查是分阶段的。学龄前的U1(出生时)-U9(60-64个月),还有上学后的四个阶段。该健康调查报告中针对的是学龄前儿童。一般孩子上小学时,学校会要求家长带上这份健康检查报告去报名,以便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
预防性检查的内容多种多样,儿童医生检查的非常细致,除了例行的身高、体重测量,视力、手脚协调性检查,还会让孩子玩一些游戏,观察孩子的专注力、智力等发育情况。除此之外,还会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是否健康等。
根据这次德国卫生局的最新报告,在德国家长们对给孩子预防性检查的重视程度有大幅度提高,这让卫生局感到非常欣慰。2014年,有超过80%的德国家庭让孩子接受了完整的预防性检查,没有落下任何一个阶段。
有移民背景的孩子接受完整预防性检查的比率明显偏小。但是,这不是说移民家庭不重视预防性检查,而是因为有些孩子是在来源国出生并且度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出生后又回到来源国去长住过,所以错过了一些检查。
选择是否接种疫苗
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一直是人们、甚至医学界讨论的话题,直到现在并无定论,各方也都有自己的理由。从卫生局的报告结果来看,在德国几乎90%的儿童都接种过预防破伤风、小儿麻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百日咳的疫苗。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知识分子群里却对给小孩注射疫苗反应冷淡。例如,在法兰克福的Nordend和Sachsenhausen这两个地区,住着相对多的知识分子家庭,其中不到40%的儿童是被完整接种疫苗的。因为在德国接种疫苗并不是法律强制的,所以家长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给孩子接种疫苗,或者接种哪些疫苗。
接种疫苗到底有没有必要?德国一些医生表示,对于某些病症而言还是很必要的。曾经有医生描述过德国二战后孩子的健康惨况:一家医院的白喉疫病站,“每天抬出来十个病死的孩子”。后来由于疫苗的普及,现在德国几乎没有出现过白喉死亡的病例了。
不过,有不少医生和父母担心注射疫苗的副作用,因为临床上的确有极少数儿童,在注射疫苗后出现自闭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糖尿病等,但是医学界无法证实这些状况是疫苗引起的,也无法排除这一可能性。
别把“肥胖”当健康
有时候小孩子长得胖嘟嘟,看起来挺可爱,可是得留神:孩子的体重有没有超过健康标准?
根据《法兰克福汇报》采访儿童青年医生职业联盟的主席称,有些国家的文化中认为肥胖的儿童又漂亮又健康。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健康标准的胖孩子中,四分之三的父母认为孩子体重“正常”。
在进行预防性检查的时候,儿童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计算出标准体重,如果超出标准体重一定范围,医生会给出一些建议,希望家长能够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的方式,帮助孩子控制体重;如果孩子的体重已经达到病态肥胖的程度,那医生会给出医疗建议。
德国人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发育正常,家长们如果希望获取这方面的资讯和帮助,可以去求助于儿童医生。
对于有移民背景的孩子而言,上幼儿园时间的长短,会对儿童的语言能力造成一定影响。(Thomas Lohnes/Getty Images)
上幼儿园有助于语言能力
在卫生局的报告中,也把有移民背景孩子的语言能力纳入研究内容。结果发现,母亲的德语好坏与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很紧密的关系。那些母亲德语好的孩子中,60%也能说一口标准的德语;而那些母亲德语不怎么好的孩子中,只有7.5%能说流利德语。
此外,影响孩子德语能力的因素还包括上幼儿园的时间长短。那些上三年全天幼儿园的孩子中,差不多有一半可以说上流利德语;而只是短时间上幼儿园的孩子则不到四分之一。因此,专家建议移民家庭要让孩子多上幼儿园,这对培养孩子语言能力,融入当地文化有很大好处。
大纪元记者祝兰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王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