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德国“从无到有” 柏林胜利柱庆生150岁

胜利女神周身金光,双翅伸展、裙裾飘动,左手紧握十字权杖,右手高举月桂冠冕,头顶栖息普鲁士鹰——这座柏林胜利纪念柱自1873年落成,历经初建时的荣光,纳粹时的搬迁,二战时的炮火,战后期的复兴,至今已150岁。

一个半世纪以前,地图上还找不到德国这个国家的身影。历经普丹(1864年)、普奥(1866年)、普法(1870年)三大战役,德国终于实现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71年在凡尔赛登基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柏林胜利纪念柱也诞生于这个时期。早在1864年战胜丹麦后,威廉一世就委托建造胜利纪念柱。历时8年到187392日,胜利柱终于落成。所以,胜利柱从规划到建成的这段时间,也正是该地区众邦国统一成德意志帝国的过程。

远眺柏林胜利柱。 (Andreas Rentz/Getty Images)

柏林胜利柱的总体由宫廷建筑师海因里希·施特拉克 (Heinrich Strack) 负责规划和建造,而顶端的胜利女神像则出自雕塑家弗里德里希·德雷克 (Friedrich Drake) 之手。据说女神像的容貌参考了萨克森科堡哥达(Sachsen-Coburg und Gotha)王朝维多利亚公主的长相,恰好在罗马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也是维多利亚。

不过,在柏林人的口中,胜利柱可不叫维多利亚,也不叫Siegessäule(胜利柱德语翻译),而是称作Goldelse(金艾尔萨),这个绰号源自19世纪的畅销刊物《Gartenlaube》。

另外,胜利柱最初也并不在如今的位置,而是矗立于国王广场(Königsplatz),也就是现在的共和国广场(Platz der Republik),距离现在位置约1.5公里。

之所以经历了一次搬迁,是因为纳粹时期,希特勒雄心勃勃地想要打造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Welthauptstadt Germania)。于是,根据纳粹首席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的要求,为柏林建立了一个巨大的东西向城市轴,不仅道路被大幅拓宽,胜利柱也被挪到路中央,也就是现在的蒂尔加滕的大角星广场(Große Stern)。

搬迁后,胜利柱的底座加宽6.5米,立柱也被加高6.5米,从原先的大约60.5 米,达到目前的 67 米高。值得一提的是,如若不是这次搬迁,胜利柱已经毁于二战的战火了。

夜色中的柏林胜利柱。 (Andreas Rentz/Getty Images)

随着二战的落败,希特勒的世界之都泡汤,就连胜利柱也差点被拆。当时,法国一力主张毁掉这碍眼的柱子,但英国和美国投票反对,而俄罗斯投了弃权票,于是胜利柱幸免于难。但法国也不肯罢休,把胜利柱基座的青铜浮雕拆掉,搬到了法国。到1987年,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际,法国又原物奉还,胜利柱得以复原。

如今,胜利柱是柏林著名地标,游客必到打卡地。经过2010年到2011年的大规模翻修,胜利女神像、金色炮管都用金箔重新镀金;青铜浮雕、马赛克画作也都进行了翻新。只要花上4欧元,游客就可以登上285级台阶,以胜利女神的视角俯瞰这座城市。

【大纪元20239月11日 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周仁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