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万神殿 神圣崇高之美

万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物,传说是罗马人民为了敬献诸神而盖的神殿,膜拜的是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然而据历史记载,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是为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所建立。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遭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帝王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

公元609年,拜占庭帝王将万神殿献给罗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罗马教宗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成为教堂的万神殿,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得以保持建筑本体的完整;文艺复兴时期,万神殿成为意大利建筑师们学习的对象。

万神殿 建筑史上新里程

18世纪画家乔凡尼‧帕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1692—1765年)《万神殿内景》画中,午后的阳光透过穹顶的圆洞照射在大殿内墙上,漫射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室内空间。殿中人们抑或高谈阔论,抑或静默祈祷,逼真、精美、自然的写实能力,让观者如置身画中。帕尼尼详细描绘了罗马万神殿建筑内的宏大空间、结构;广大的建筑衬着下方的群众,崇高之美油然而生。

18世纪画家乔凡尼‧帕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1692—1765年)《万神殿内景》。(公有领域)

万神殿是首座穹顶(拱顶)式的建筑物,它不只是古罗马人建筑艺术的成就,还是建筑史上重要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外观、内部结构简洁,主体呈圆形,由矩形的柱廊与圆形的主殿所构成。柱廊由希腊柱式与三角楣墙组成,面宽33公尺,原本上面装饰着许多雕刻;柱廊总共有16根擎天而立的科林斯式花岗石柱。穿越门廊,进入主殿圆形空间内,宽广空旷无一根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公尺的圆洞,称为圆顶之眼(拉丁语oculus)。殿内空间圆穹顶的高度与地面直径皆为43.4公尺。从万神殿中放眼望去,除了入口,周围还围了七个神龛,每个龛分别祭祀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星神。代表星辰运行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象征人类对宇宙天地崇拜的天性。

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公尺的圆洞,称为圆顶之眼。(Shutterstock)

材料结合工法成就罗马风格

整栋万神殿建筑皆以混凝土浇灌而成。当时的人们以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做为混凝土,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种材料,用来建造穹顶。然而要浇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顶,在当时还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混凝土的张力,会使它无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古罗马人便善用材料的特性,他们将比较重的材料用于基座,然后逐渐选用比较轻的材料向上,到顶部时只使用浮石混杂多孔火山岩,克服了难题。

万神殿平面图。(公有领域)
罗马万神殿侧面图,其是由矩形柱廊和一圆球体构成的建筑。(公有领域)
罗马万神殿结构图。(公有领域)

此外,他门在穹顶内部做了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随高度逐层缩小,但是数量相同。这不仅在视觉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其几何长形规律渐变、反复,形成一种向心的韵律,给予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在实质上,五层凹格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也使得穹顶的厚度随高度逐渐削薄,减轻了重量,从穹顶根部的5.9公尺,一直减少到顶部的1.5公尺。

与之呼应的还有使用了格子图案的大理石地面。当人站在神殿中间向四周环视,地面上的图案延伸,整体产生一种超大的空间感。

穹顶顶部。(Shutterstock)

光线从顶部洒下,壁面、大理石柱、斑岩等,色彩流逸斑斓,漾着蓝和紫、橘和橙黄;仰望间引人无限遐思,犹如宇宙大地通往天国的一处神秘洞口。日光随着太阳的移动,无声地落印在室内的每块墙面,终年不止,似一座大型日晷仪,静默中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万神殿,其巨大的体量与完美单纯的形式,创造出一完整、单纯、统一、谐和的空间,这种建筑的宏伟气势,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万神殿,其巨大的体量与完美单纯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完整、单纯、统一、谐和的空间。(Shutterstock)

【大纪元2025年05月15日 作者:紫翎】

责任编辑:李梅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