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其工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最新数据,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整体工业就业人数持续下滑。
德国工业从业人数整体下滑 汽车业岗位锐减
在经济衰退中,德国工业界正在流失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根据咨询公司安永(EY)的一项分析,德国汽车行业在过去一年内净减少约5.15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近7%的劳动力流失。
截至6月30日,德国整体工业就业人数为542万人,比一年前减少2.1%,即约11.4万个岗位。自2019年新冠疫情前以来,工业就业人数已缩减约24.5万个,降幅达4.3%。
与此同时,今年第二季度德国工业销售额下降了2.1%,这是连续第八次下滑。汽车行业因销售低迷、来自中国的竞争以及向电动汽车的转型而苦苦挣扎,销售额下降了1.6%。
多家德国汽车巨头已启动节约计划:梅赛德斯-奔驰、大众以及供应商博世、大陆和采埃孚均宣布裁员。保时捷计划大幅关闭其电池子公司Cellforce。安永数据显示,德国机械制造业在一年内流失约1.7万个岗位,金属制造业减少1.2万个,而化工和制药行业就业损失较少。
这一危机引发了对德国“去工业化”的辩论。尽管从2014年至2024年底,工业就业人数增长3.5%(增加18.5万人),但当前趋势显示,汽车和机械业招聘年轻人才显著减少。年轻工程师的就业市场趋紧,德国可能迎来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上升的时期。
德国一直引以为傲的机械制造业同样岌岌可危。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未来三年内,该行业约20%的岗位可能消失,主要原因是新贸易关税抬高出口成本,以及市场份额受威胁。机械制造业作为德国出口支柱,正承受全球贸易摩擦的冲击。企业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大规模裁员不可避免。
中共操纵汇率加速德国去工业化
分析人士指出,德国工业困境的根源不止于内部问题,也在于外在压力。中共通过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制造不公平竞争优势,导致欧洲产品相对昂贵,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共央行(PBoC)通过汇率篮子管理和隐藏的外汇储备,系统性压低人民币价值。尽管欧元区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但自2020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几乎未变,导致欧元实际升值超过40%。
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咨询的一项长期研究证实,中国对美元和日元也采取类似操纵策略,以维持出口价格低廉。这种政策结合过剩产能和补贴,形成“中国冲击2.0”,促使德国企业被迫减员、降低成本或外迁生产。
著名国际金融流动专家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在其分析中多次指出,中共正在利用这些隐藏的资源组建“中国团队”,这实际上实现了货币和汇率权力的全面巩固。这使得中国能够规避国际社会对其外汇市场干预程度的直接审查,并更有效地保护人民币免受升值压力。
尽管中共官方宣称汇率市场化,但实际波动范围狭窄,干预频繁。这与北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相悖,却强化了其工业主导地位。德国和欧盟需将压低汇率视为间接补贴,并通过贸易工具予以应对,否则去工业化将进一步加剧。
德国工业就业下滑凸显其结构性问题。短期内,企业需加速创新和转型;长期来看,欧盟应加强贸易保护,推动公平汇率机制。否则,更多岗位流失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大纪元2025年08月27日 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