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 (OECD)最新发布的《2025年教育概览》报告,尽管德国在职业教育、青年就业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表现出色,但社会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过大;大学生增多,但能拿到学位的却有限。
双重趋势凸显:教育扩张与差距扩大
报告显示,德国正经历“第二次教育扩张”。25至34岁年轻成人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从2019年的33%上升至2024年的40%,增长了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大学入学率和毕业率持续提升。然而,这一进步未能赶上OECD平均水平,后者已达48%,创下历史新高(2000年仅为27%)。
与此同时,教育低端问题同样严峻。没有中等教育(Sekundarbereich II,即无高中或职业培训资格)的人员比例从13%上升至15%,在22个欧盟OECD国家中,仅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更高。这一“教育剪刀”效应导致社会分化加剧。OECD认为这一差距“特别令人担忧”,指出德国在阅读和数学技能方面的教育群体差异是国际上最大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与无中等教育者的能力鸿沟远超其他国家。
社会背景仍是关键障碍。来自教育弱势家庭的年轻人中,仅约五分之一能获得高等学历,而学术家庭子女的比例高达60%。家庭出身“继续深刻影响教育机会”,报告强调,这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并影响德国的长期经济竞争力。
德国的“硬实力”:职业教育与STEM领先
从积极方面看,德国的教育体系也展现出某些独特优势。18至24岁青年中,59%正在接受教育或培训,高于OECD的53%。仅有10%的青年既无教育也无就业,远低于14%的平均水平;青年失业率仅为2.7%,同样优于OECD均值。这些数据凸显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该模式将学术教育与实践培训相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TEM领域的表现。德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中,34%专攻数学、信息化、自然科学和技术(MINT),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中位居首位,远高于23%的平均水平。联邦研究部长多萝西·贝尔(Dorothee Bär)对此赞赏有加,她称报告“令人鼓舞”,并强调“德国是高度合格的MINT国家”,呼吁进一步挖掘潜力。
过去五年,德国的教育就业趋势也向好:25至34岁无中等教育者的就业率从59%升至61%,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从21%增至23%。报告指出,这些进展有助于青年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
教育投资欠缺:师资不足成隐忧
高等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显而易见。报告数据显示,拥有高等学历者在德国平均收入比中等教育毕业生高出50%,失业率差异则微乎其微。STEM专业毕业生更具优势,收入比其他高等教育者高出约10%。OECD秘书长马蒂亚斯·科尔曼(Mathias Cormann)表示:“高质量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技能,以抓住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机会”,并有助于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AI、数字化和生态转型等挑战。
然而,教育投资存在结构性问题。德国人均教育投入高于平均水平,每年约为15,292欧元。然而,就其GDP占比而言,德国教育投入仅为4.4%,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教师的薪资低于其他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经合组织认为,这可能会降低该职业的吸引力。
报告发布后,德国政界反应不一。柏林教育参议员凯塔琳娜·京特–温施(Katharina Günther-Wünsch)指出:“仍有太多青年没拿到学历就离开学校,出身仍过度影响教育成功”,呼吁加大行动力度。 绿党教育政客安贾·赖纳尔特(Anja Reinalter)要求联邦政府“通过针对性投资更强力支持各州和市政”,包括幼儿园、全日制学校和学校翻新。
左翼党教育专家妮可·戈尔克(Nicole Gohlke)则称:“OECD每年都指责德国教育体系资金不足,这是联邦政府优先级错误的又一证据。” 德国工会联合会(DGB)副主席埃尔克·汉纳克(Elke Hannack)强调,“机会平等仍是教育体系的核心挑战”。 教育与科学工会(GEW)主席迈克·芬纳恩(Maike Finnern)直言:“德国在机会平等上继续失败”,批评政府“庆祝MINT成功的同时忽略了严重教育不公”,呼吁结构性改革而非零散项目。
OECD建议德国加强早期教育支持、改革选拔制度,并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投资,以缩小差距。报告警告,如果不解决不平等,德国可能浪费人才并加剧社会紧张。教育部长会议代表京特–温施表示,该报告“明确了行动需求”,而贝尔部长则视其为“鼓励信号”。随着数字化和绿色转型加速,德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此次,该报告分析了38个OECD成员国及部分伙伴国的教育数据,强调高质量教育对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大纪元2025年09月09日 记者王亦笑德国报】
责任编辑: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