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历史传承漆器文化

郑秀华先后获韩国技能竞技大赛金奖、传承工艺大展特别奖、大韩民国漆器名匠、总统表彰奖等。2001年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13号漆匠技能持有者。

韩国特有的漆文化

漆作为东方特产,据推测约从6000~6500年前开始,首先在中国开始使用,并逐渐流传到韩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这些国家又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在韩国,从历史遗迹看,漆大约使用于公元前3世纪,但正式出土的遗物始于公元前1世纪。在新罗时代处于鼎盛期的漆器,与高丽时代的螺钿结合后,产生了名为螺钿漆器的技法。

从1967年开始,14岁的郑秀华就入门学习漆器技术,如今已经拥有46年独门研究。他说:“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这种螺钿漆器工艺就失传了,而韩国政府一直将这种技术保护并承传下来。现在中国又开始復原这种螺钿漆器技术,但是用的是化学漆。我在培才大学当教授的时候,三名中国留学生学习了这种知识后,现在在中国担任教授。中国现在还不会镶钳这种贝壳,只能通过绘画来代替这种技术。”

復原了失传的天然漆提练技术

走进郑秀华的漆器文化研究所,一股浓郁的山林气息扑鼻而来,这是天然树漆散发出的气味。郑秀华说,他提炼的树漆纯天然成份达99%。他打开一组漆好的柜门,记者探头一闻,里边散发着一股草丛中的气味。

郑秀华说:“这是天然漆散发出的气味,它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防潮、防驻、防热、隔音、杀菌、吸收电磁波,消除烟味。还能产生远红外线、负离子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份。涂了这种漆器的傢具放在室内,连蚊子都没有。经过韩国公认机构鉴定,涂了天然漆的桌面上连细菌都无法生存。”

这种天然漆的提炼技术可以说是郑秀华的“绝技”。韩国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天然漆提炼技术已经失传。郑秀华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再次復原了这种传统的漆提炼技术,使韩国数千年的漆文化得以继续承传下来。

记者採访当天,郑秀华写下汉字“漆”并做出他的解释:“人採集树的汁水。”实际上的确如此,漆液严格地说就是漆树的植物分泌物,平时储存在漆树内,当漆树受损或受伤时,液体就会向外流出,流出的漆液经过提炼,就成了“天然生漆”。天然生漆经过过滤和精制,可加工成生漆、精制漆、黑漆、透明漆、彩漆等不同种类的漆。据研究,这种漆的胶粘力、防水性、防腐性、耐热性、耐久性,超越了地球上的任何涂料。因此,这种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韩国及日本,以金属或木材的涂料广为利用。它与化学涂料相比,干燥速度虽然慢一些,但是涂膜的硬度和光泽度、粘合力等都非常优秀。

漆树主要生长在韩国、中国、日本等国家。通常是从6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旬期间提取漆树的漆液。郑秀华目前主要从中国进口这种採集下来的漆树液。他说:“目前中国漆树採集的漆液产量很高,但是纯度不够,造假太多。韩国採集的漆液能提炼78%,中国仅50-60%。”

郑秀华的得意之作“万里长城”

在韩国,这种天然漆大部份使用于螺钿漆器,螺钿主要取材于蚌壳、珍珠碎片、玳瑁、琥珀、象牙、宝石、昆虫壳等,将其点缀镶嵌后,制作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然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作成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

但是,螺钿漆器实际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而且最关键最困难的就是设计,要将贝壳和犀牛角、象牙、金粉等,镶嵌成一幅画面,因此如果稍有疏忽,螺钿漆器的作品水准就会降低。

郑秀华的漆器研究所内,有几幅大型螺钿漆器作品。如金光闪闪的地藏菩萨像,透着珠光宝气的螺钿屏风等,还有一幅正在创作中的中国万里长城。他的漆器作品中象征和平的鹿、象征高贵的鹤,象征圣洁的孔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郑秀华的漆器作品不仅透着明澈、深邃、悠远的意境,还洋溢着古典贵族般的高雅气派。他用了树漆、珍珠贝壳、金粉等完成的螺钿漆器屏风,在弱光下发出各色柔和的光亮。郑秀华说:“这种颜色永远不变。这种漆器不仅能留给未来,而且也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漆文化。所以我一直抱着这种心态去创做。”郑秀华指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说:“这是将贝壳研磨后再经过数千次粘贴,利用海贝壳的多种颜色,做出的螺钿漆器。”仅一只孔雀的头部,他就花了40天时间。

一幅巨型镀金的万里长城,是郑秀华的得意之作,他已经前后用了一年时间,这幅作品将于近期完工。他向记者介绍了这幅作品的创作思路:“月光下金色的万里长城,代表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虬枝峥嵘、傲雪怒放的梅花代表着中华民族坚忍顽强的生命力。在月光下,在夜色下,在幽弱的光线下,在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出万里长城不同的颜色变化。整幅作品不但要给人一种动态万千、变幻莫测的感觉,还要体现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悠久辉煌的文明,这才能体现出万里长城的价值。”

螺钿漆器的传统艺术价值

韩国的螺钿漆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色彩和闪亮精细的图文,继承下来的是岁月磨不掉的美丽,也记载着韩国数千年来漆文化的发展历史。目前为止,韩国政府在外事活动,往往会作为一种特色礼物,将这种韩国特有的螺钿漆器赠送外宾。

郑秀华说,“这些漆器作品因代表着这段时期的漆器文化,有着宝贵的收藏价值,所以很多喜欢这类产品的艺术家会把它一代一代传给后人。”他指着旁边的一个螺钿漆器糖果盒说:“这里边如果放进栗子,就算是埋在土中两千年,也不会坏掉。因为选用了从芬兰进口的极具抗腐性的木材,再加工成螺钿漆器,所以整个作品具有极强的耐久性。”

郑秀华说,他制作的大型作品主要适用于摆放在高级酒店大厅、大企业接待室、摄影背景等,它体现着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价值。韩国的国务总理室的漆器壁画就出自郑秀华之手。而一些小型傢具、屏风等则用于家庭。

这一传统工艺至今受到一些传统艺术家的关心和喜爱。郑秀华说:“一般人买这种产品是作一种精神投资,因为它具有收藏价值,不仅自己能用,还能传给后人。就象中国的万里长城,当时的灿烂文化留给后人,这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喜欢这种艺术的人不一定是高阶层人士,这与身份无关。因为身份地位和金钱只能给人暂时的满足,只有文化才是长久的。”

他说,目前来讲,韩国上流人士当中,真正喜欢并懂得这门艺术的人才来购买他的漆器,“韩国人不是为了显耀,他们一般是买回去以后放到家里自己欣赏。”

郑秀华说:“镙钿漆器目前在全世界来说,完成度要数日本最好,但是他们一般做的是小型作品。中国能做出大的作品,但是用的是化学漆。韩国用传统的镙钿漆,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韩国总统表彰奖及褒彰奖获得者、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13号技能持有者郑秀华的螺钿漆器之傢具作品。

韩国总统表彰奖及褒彰奖获得者、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13号技能持有者郑秀华的螺钿漆器之屏风作品。

想在中国共享漆艺术

郑秀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创作的螺钿漆器“万里长城”以及对长城的解读,体现出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贊赏。目前创作的几幅大型螺钿漆器作品中,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

郑秀华说,他的名字中就韵含着他与中华民族的缘份:“我的名字是秀华,我的作品也要描绘出一个秀丽的中华。”韩国人一般习惯于起一个汉字名字,并且还要取一个“号”,郑秀华的号是“心济”。他说:“心济就是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别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目前为止,郑秀华一直在韩国发展,他计划下一步到中国发展,与中国漆匠们交流这项传统的漆器技术。他说,韩国的螺钿漆器技术尽管有着数千年历史,但是它源于中国。郑秀华说:“希望能结交到善良的人,帮助促进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我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我想找到拥有并且能够欣赏这种艺术的主人。”

郑秀华简历

1954年 出生
1986年 获中小企业中央会长表彰奖
1986年 以亚洲奥运文化庆典特邀作家出示作品
1988年 以首尔奥运文化活动特邀作家出示作品
1988年 获首尔奥运会文化奖
1992年 获全国技能竞技大赛金奖
1994年 获传承工艺大展特别奖
1995年 被评选为大韩民国名匠
1995年 获总统表彰奖
1996年 获承工艺大展文化部长官奖
2001年 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13号漆匠技能持有者
2001年 历任传承工艺大展评审委员
2001年 历任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评审委员
2002年 获总统产业褒奖
2005年 持有宗庙遗物,持有古宫博物馆宫廷遗物
2006年 百济历史文化园区五层木塔上部涂金漆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