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古代帝王以德政治理天下 天佑之

从远古的黄帝、尧舜、周文王、汉文帝、唐太宗,到康熙,真正的君王视天下黎民百姓的生计为己任,因此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一方面在勤俭、敬业中,加强自己的修为;一方面推己及人,既重视百姓的道德礼仪教化,让百姓富足、安居乐业。 

五帝时代以德治天下

上古时代,“中华五帝”之德行,为历代君王树立了榜样。黄帝被称为华夏的“人文始祖”,他顺天而治,行道天下,百姓谦让和睦,风调雨顺,没有贼盗殴斗。颛顼帝依照天理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帝喾遍施恩泽于众人,了解百姓之所急,关爱感化万民,行仁德而不失威严,温和而且守信,天下无不归顺。

尧帝统治时期可说是最好时期。史书上记载着尧帝的一个故事。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两个因偷窃而被抓捕的人,尧帝问这两个犯人为何犯罪。犯人说:“因为年年天灾,我们饿得受不了,不得已才去偷人家的东西。”

尧帝听后便对押送犯人的士兵说:“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犯人和士兵都不知所措,尧帝解释:“我有两个过失,第一,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育好,所以他们会去偷东西;第二是我无德,上天才久旱不雨。因此被关进监狱的人应该是我。”尧帝的言行感动了上天,话一说完天上就降下了甘雨。

而舜帝“孝闻天下,德播世间。”在痴父继母、异母弟骄横跋扈的家庭里,能孝顺父母,善待兄弟,以德报怨。无论在哪里,他高尚的仁德都能够感化周围的人。 

修文德以来之

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意思是说: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归附。中华历代明君都效法先帝,尊天理,讲德治,施仁政,有许多感人的史实,被千秋传颂。

一次,商汤王在路上,看到野外有人在四处设网,想狩猎飞鸟。商汤王看到感到不忍,便命令身边跟随的人,解开三个方向的网,只留下一面,并祷告说:“鸟儿想往左边的,就去左边;想往右边的,就去右边;想高飞的,就高飞;想落下来的,就落下来:任凭你们自由来去!只有那些不听从劝告的,才落入我的网中!”

当时,在汉江以南的各国诸侯,知道了这件事,都说:“商汤王的仁德,真是宽厚博大到了极点啊,连禽兽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恩惠!”其影响所及,一时之间归顺商汤的,竟有三十六国之多。


周文王名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善待百姓,爱民如子,臣民敬天守法。(大纪元)

周文王名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善待百姓,爱民如子,臣民敬天守法,都相信“善恶有报”,故意犯罪很少,大都是过失犯罪,正常的社会秩序很容易维持。人们讲天理、良心,犯罪后都惭愧而想自惩。所以只要在地上划个圈,“囚禁”犯人,犯人也不“越圈”逃跑,真正是从内心想赎罪。人们有了“心法”,就能自己约束自己。

周文王不仅爱民如子,而且对贤者谦虚礼敬,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帝王以德服民天佑之

老子的在《道德经》中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孔子曰:“以德治国者,方能安邦。”在儒家经典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君主以德教化人,以德治国之理。

汉文帝及景帝并称的“文景之治”,其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文帝为人仁德宽厚,这使得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了强盛。

文帝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他认为,法令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

后来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应该受刑。太仓令的小女儿缇(tí)萦(yíng)向朝廷上书说愿意入官府为奴婢,以免除父亲的刑罚。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同时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就下诏废除了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


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其国势之强,使四方各国臣服,大唐边境一派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重德修善。 (大纪元)

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其国势之强,使四方各国臣服,大唐边境一派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重德修善。

唐太宗在贞观6年12月,将390名死囚犯放回家,让他们可以和亲人团聚,约定贞观7年秋(9月)期满回来就刑。由于大唐天子的恩德感化,结果死囚们均按时归狱。唐太宗有感于这些诚信忠义的死囚,又下诏将其全部赦免。白居易曾有诗赞誉:“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从而天下称颂,人心向善,出现了大唐盛世。

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

一天,康熙皇帝接到西域紧急奏章,言说斡罗斯部噶尔丹勾结沙俄进攻布鲁特。康熙帝率兵亲征。

这天大军来至西部山区,忽遇暴雪,一万多军马被暴雪困在大山里,粮草未到,进退两难。康熙帝心急如焚,招大将军图海商议。图海建议从当地百姓中强征粮草,以解此危。

康熙帝却斩钉截铁地说:“宁肯勒紧腰带饿几天,也不能强征民粮。传我诏令,谁敢掠掳百姓,定斩不饶!”并命令兵分两路,一路昼夜不停破雪,开出粮道,另一路进山打猎。

有感于康熙皇帝在危难时不掠掳百姓,远近的牧民纷纷送来粮草,牛羊和各种山珍野味。军粮很快就解决了,士气大振。 

暴君酷吏反害己

明君治世,就会从民心民风入手;根本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方面也是水到渠成。否则,如果不体察民情、以强制手段来约束百姓,即使是名义上为了国家,仍会给百姓带来伤害;当一意孤行、甚至压制民怨时,最终给自己带来苦果。

秦始皇以武力征服六国,一统天下,被称为“秦帝国”。历史上“皇帝”之称号就始于秦始皇。他想保江山社稷永世长存,他认为“儒生”和“书”是对自己政权的最大威胁,从而“焚书坑儒”。自以为让百姓无知,方可高枕无忧,结果号称强大的秦帝国,只维持了短暂的15年便灭亡了。秦始皇的暴虐,被万民所唾弃。

再一个例子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国任宰相十年,对平民百姓用严刑酷法予以残害。秦孝公死去,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是魏国人,潜逃到边境,天黑了想在旅馆里住下。旅馆老板拒绝他说:“对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没有身份证明,要连旅馆老板一起治罪。”商鞅这才哀叹道:“天啊,苛法的害处竟然厉害到这种程度!”他不敢住店,连夜逃到魏国。然而魏国因为他曾经背信弃义,又是秦国的通缉要犯,拒绝接纳他。商鞅最终被车裂尸身,诛灭九族。

自古就有一句名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纵观古今人类历史,行德政与施暴政,善恶昭彰,泾渭分明,仅供现代为政者借鉴与选择。

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