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都市里的村庄(三):40年耕耘

为此村里设了公关部,一个主管加上两个工作人员,专门为有组织的外来参观者讲解导游,无论是幼儿园小孩还是退休老人,随时传播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主管公关的玛格丽特每次看到我,都会鼓励我有空多了解了解村庄的历史和特色,以后可以用中文给来这里的华人做导游。因为离机场不远,有些中国旅游团会在行程的空档里安排来村里参观拍照。

中国旅游团我到现在还没有碰到过,偶尔有生活在附近的华人来购物,村里绿色超市里还有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前几天有一群亚洲模样的人从花园里走过,让我兴奋得以为遇到了故乡人,一打听才知道是个北朝鲜的代表团,听说那里连饭都吃不饱,还需要出国考察生态农业吗。

这次遭遇让我感到了增加导游知识的紧迫性,开始留心农庄的网站和宣传资料。不看不知道,居然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一些熟悉面孔,居然承担过,或者依然承担着许多历史的责任。

村庄最早的居住记录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真正开始进入如今的状态,是从40多年前开始的。1968年,四个家庭加上一个单身汉,组成了一个类似农业合作社的机构,从州政府租下了村里的旧房子和周围的土地,当时的租用期是五年。延长合同的条件是要保证自负盈亏,并且维护土地的生产能力。这五个开创新天地的男子汉中,有农业育种的博士,有研究天然肥料的专家,他们希望在这一片土地上探索,在工业化主宰的时代,摈弃花费农药,遵循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是否能够养活生产者,让土地生生不息,让土地上的人安居乐业,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良性循环。这些男人背后的女人们,也全身心地支持着这个理念和实践,一起开地建房,耕耘不停。

五年以后,租地合同得到了延长,十年以后,合同转为无限期,合作社下属的农业学校买下了村子和附近的150公顷土地。在这个基础上,村里完善了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陆续建起了绿色食品超市,奶制品加工厂和面包房,同时一直新进行着农作物育种的科学研究。

当年的开创者们,二十年前就陆续退休了,农庄为他们盖了最好的房子。每天能看到那几个白发苍苍,年过八十的老先生们,身板硬朗,还在村前村后剪数割草,有时会挽着各自同样白发苍苍的太太的手,到田头散步。见到我们这样的后来者,总是很有礼貌地问候,还喜欢逗孩子们玩。

他们的事业,如今交到了另五户家庭的手上,各家负责村里的一块业务,每周开会讨论,共同决定农庄的发展和上百人的生活事务。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