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高中推行周末双休阻力重重

中共当局推行全国高中生周末双休,这个看似一纸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却遭遇阻力重重。专家表示,只要政治制度不变、教育体制不变,在中国实施高中生双休等于纸上谈兵。

“高考工厂”

没有哪个国家的学生比中国高中生承受的压力大,从早上6点左右一直到晚上10点,一天学习16个小时是中国高中生的常态。尤其是在内地人口众多、但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省份。

高考存在严重地域歧视,一些省份中的高中生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人口5倍于北京的湖北,考生必须比北京考生要高出160分才能上清华、北大。而四川一些只能读三本院校的学生,如果在北京同样的成绩却能轻松读到一本。

在985、211高校录取率极低的情况下,教师与家长们化身为“精算师”,计算着每分每秒的投入产出比。高中生们被灌输“分数”概念,比如一分之差就可能甩下满操场的考生。

示意图。大陆一名高中生在准备高考。(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这种焦虑感推动了中国出现了一所被称为超级“卷王”的“高考工厂”——河北衡水中学,在那里只有重点班、清北班、尖刀班,没有普通班,重点班就是普通班。该中学每间教室都配有高清摄像头,学生们的学习,甚至吃饭、睡觉都被精确到分,每个时段几乎无缝衔接。

尽管衡水“集中营”模式备战氛围与题海战术让学生失去创造力,备受争议,但却能带来相较普通高中极高的一本升学率,引发山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中学争相效仿。

这种“工厂式”时间管理,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

有大陆教师观察,高中生每天最快乐和放松的时刻只有两个:上体育课和吃完晚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这个时候才能看到 “整个状态是一个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走线来美的高中生张陆凡对大纪元表示,她在大陆读高中的时候,学校会有抑郁症的测试,老师说她们班的抑郁症的比例是30%到40%。

张陆凡表示,在大陆读高中每天作息都安排得特别满,没有一点自由。县的学校更严,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跑操、吃饭,然后上课上课上课,课间只有五分钟休息,中午吃完饭了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下午接着上课,一直上到晚上十一点,一天只能休息五小时多一点,太可怕了。

走线来美的张继顺来自中国河南,他曾在大陆国企工作15年。他对大纪元表示,他的孩子在国内读高中时是住校生,星期六下午放学,星期天下午返校,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时间。即使短暂回家,也常常被大量的作业和学校任务占满。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在家观看教育视频,穿校服、坐姿端正,由家长拍照上传到班级群。本应属于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各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彻底剥夺。

“我曾亲眼看到孩子因为赶作业到深夜,精神崩溃甚至流鼻血。那一刻,我深刻反思:孩子们被这样压榨的学习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

突如其来的双休

去年10月份中共教育部等多个行政部门发文,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中国高中推行周末双休。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全国各地高中突然推行双休了。今年3月中共教育部发文说,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双休,大量以“为什么没有任何预兆,全国各地高中突然开始实行双休了?”的帖子广泛流传。

一名播主说道:为什么没有任何预兆,全国各地高中突然开始实行双休了?因为学生跳楼率这种敏感数据,是不会大张旗鼓告诉你的。所以你以为是突然间开始双休了,甚至某个地方发生此类个案,第一件事就是全网封杀,你根本不知道。但实际上2023年之后,官方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2023年见证了学生跳楼率的最高峰。这还只是跳楼率,那抑郁率又有多少呢?有心理问题的又有多少呢?如果再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下代,所以减负已经迫在眉睫。

另一则同题的帖子写道:如果家里有人在教育系统和教育局工作,就应该知道这几年的形势有多严峻。学生跳,老师跳,现在已经成了18岁以下少年最主要的死因之一。高中有30%~40%学生抑郁,有多少学生因为抑郁,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顶尖高校学生抑郁比例也是非常惊人的,这样卷出来的学生,完全没有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不需要这样的做题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阻力重重

尽管中国多地推行高中双休,但推行双休遇阻力重重。

原大陆中学历史教师袁崛对大纪元表示,“我咨询了以前的同事,重庆那边高一目前确实是实行了双休,但有些学生周末仍留在学校,高三实行是单休。在湖南我的同事反映,他在一个贫困县,教育竞争比较激烈,高一、高二一星期休息一天,高三是一星期休息半天,到月底会放假两到三天。和我们20年前读高中的时候是一样的。”

“双休更像一阵风,刮过去就没了。”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高二学生杨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3月开始,学校以单周校内休、双周离校休的形式双休,但事实上校内双休时,一天需要上自习,另一天要进行周考测验。4月中旬开始,杨阳所在的学校已明确停止双休,改回两周一休,单周周末需要上课、考试。

这并非个例。河北、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学生或教师发帖、评论,反映其所在学校周末双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赵丹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市属公办学校的高二教师。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所在学校从3月中旬开始,实行过1个月的每周双休,现已恢复两周一休。

“校领导非常强调学习时间的积累,并把它等同在校时间,绞尽脑汁让学生多留校。”赵丹说,家长也分化成两个极端:对成绩看淡、心疼孩子的家长全力支持;重视成绩、没时间管孩子的家长强烈反对,后者远多于前者。

出人意料的是,衡水中学几乎是河北重点高中中最早表态实行周末双休制度的。但是衡水中学的双休制度采取的是“10+2+2”模式。

衡水中学这套“不一样的双休模式”,仍然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不满。一位衡水家长说:“教育要人性化,要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对的。可如果考不了211和985,就要在家里继续种地,这就是现实。”

2023年6月7日,父母们在南京的一个考场外等待孩子。(AFP)

很多中国网友认为,双休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卷”。

在大陆探讨双休受益者的文章中,评论区支持最多的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也许就是培训机构了,补课机构已经撸起袖子放烟花了!

补课机构的广告大肆贩卖焦虑:“您休息的两天,正是别人超越的48小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推行高中周末双休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难度,原因在于眼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单一,成绩仍是核心。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秘书长陈志文曾分析说,高中双休难以落实,主要源于家长群体的过度教育诉求、高强度的应试训练能带来一定效果、地方政府的政绩驱动三方面原因。

为何推行不了?

张陆凡前年高中毕业,她对大纪元表示,如果可以双休推行下去,对于学生来讲肯定可以减轻压力。单休的时间太短,双休就在家放松时间长一些。

“但是我认为双休是很难推行下去的,有很多阻力:家长、老师以及学校。”

她解释说,首先学校是不同意的,学校看中升学率为主,担心一周放一天输一天,怕落后于其它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担心孩子双休日玩掉了、一直不停玩手机,不如留在校内学习。

张陆凡补充说,尤其是高三年级特别难推行双休,高三是最紧张的,不管是学生、家长、老师,都把高三的时候当作高考的最后希望。哪怕上有政策,学校也常打自愿留校的擦边球。

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对大纪元表示,一般家庭的学生希望通过上985或211顶级大学来改变身份,就要在高中阶段冲刺。但竞争对手实际上也都是非常努力的,如果采取了双休,就等于把竞争机会拱手相让。

他说,学校的压力在于排名根据高考成绩,排名高了会有更多的收入或奖金,包括以后招取收费学生。所以学校也不乐意给学生松绑,让自己名次跌落;学生家长也有这种顾虑,所以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

张继顺表示,无论是单休还是双休,在目前高考为唯一出路的体制下,孩子们都逃不过被送进“高考绞肉机”的命运。他曾在孩子小学时,将孩子转入一家提出“终结硬式教育”理念的私立学校。但随着升学压力增加,学校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个人和学校在面对庞大的社会大环境时,往往力不从心。即使初衷良好,也难以改变现有体制。”

2024年3月8日,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安保人员戴口罩。(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袁崛表示,中国其实是一个特权社会,中共建立起一个很严密的369等的特权体系,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北京,分走了最优质教育资源里面很大一部分,提供给高干子弟、央企领导子女。留下来的教育资源就比较有限,其他农村学生占很大比例的一个省份,就只能拚命地去内卷,抢那剩下的一部分资源。

“以我的家乡湖南为例,20年前我高考的时候,当时考文科本科要560、570分左右,这个分数放在北京,完全可以上最一流的大学。当时湖南二本是530左右,530在北京是完全可以上985这些学校。”

袁崛表示,底层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所以普通民众会有很强的焦虑感,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拚命内卷。

体制性问题

对于双休推行不下去,李元华认为,它已经超过教育部门能解决的范围了。

他说,高考制度没有变、整个教育体制没有变、整个国家政体没有变,单独想解决学生的压力过大,根本就解决不了,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其实是无解的,跟中共体制有关。

袁崛也有类似看法,他表示,如果政治制度没有变化的话,推行双休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并且过不了多久就会慢慢走样,再过一两年就会发现会有名无实,因为有这个需求。

“从2019年取消教培到现在已经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据我所了解的,我在广州教培行业的同事,他们照样在从事这个行业,并且生源都不错。”

张陆凡表示,只改变双休,却不改变高考压力大和不公平的现实状况,也不打破学校级执行的自愿留校。双休是给学生更多放松时间的制度,但在成绩至上、高考至上的大环境下,不能全面实施。是一个表面性的制度。

已经带孩子来美国的张继顺说,美国的学习节奏明显宽松,孩子每周还能抽时间在餐馆打工,自力更生解决生活费用。从开始打工到现在近一年,我没有再给他零花钱,他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

“美国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课程安排灵活,我从未催促他学习,反而看到他主动规划未来,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袁崛表示,他在洛杉矶也碰到了很多中国家长,他们在国内原来也有很不错的工作,但是为了小孩的教育不那么卷,就选择来美国。“包括我的同学在国内算是中产阶级,但前年因为不愿意小孩在国内这么卷,就选择去了加拿大。”

他说,当然条件更好一点的,可能就直接就是在国内读国际学校,或让小孩子从中学或大学开始就在国外留学,避开高考这个赛道,但是这只限少部分经济能力比较好的人。

【大纪元2025年05月14日 记者宋唐、易如采访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