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商会:中共产业政策扭曲市场 加剧贸易紧张

中国欧盟商会(EUCCC)周三(4月16日)发布报告,直指中共主导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因过度国家干预扭曲市场机制,排挤外资进入机会,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报告直言,这一政策正是当前全球经贸对立升温的关键根源之一。

国家干预导致市场失衡

这份名为“中国制造2025:技术领先的代价”(CHINA MANUFACTURING 2025: PUTTING INDUSTRIAL POLICY AHEAD OF MARKET FORCES)的报告指出,自2015年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来,中共通过补贴、强制技术转让、地方保护与排外采购等手段,全面扶植本土企业的垄断地位,对外资形成制度性排挤。这些非市场化操作,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也不断侵蚀国际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尽管该政策促使中国在太阳能、高铁、锂电池等五大高科技领域跃升为全球领先者,但其高度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与集中式国家资源投入模式,也引发各国对中国产能过剩与低价倾销行为的强烈警惕,进一步推高与欧美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

本土垄断扩张 外资被迫让利

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工业机器人等战略产业中,中共政府不仅对本土企业提供钜额补贴,还对外企设下“技术换市场”的条件,迫使欧洲企业转让关键技术方可进入中国市场。报告批评此类做法违反世贸组织(WTO)基本精神,并危及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医疗设备与电信等领域,中共政府直接将外资企业排除于政府采购体系之外,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明显萎缩;与此同时,获得中共国家支持的中国企业则藉由不对等优势大举抢占欧洲市场,形成不公平竞争格局。

除了市场壁垒,中共还通过国有投资基金针对性并购具技术优势的欧洲企业,将先进技术内部化,并逐步排挤原有品牌与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压缩外企生存空间。这类战略性操作已引发欧盟内部对中国投资开放政策的重新评估。

国际压力加剧 现行政策难以为继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在报告发布会前的公开讲话中表示:“当前的情势显示,中方必须重新思考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产业政策需要改变。”

2023年6月21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出席在商会北京办事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Pedro Pardo/AFP)

彦辞坦言,《中国制造2025》计划确实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制造强国,但也同步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反弹,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高。

警告:不调整恐走向全面脱钩

报告指出,尽管欧盟内部对如何与中共互动仍存在分歧,部分成员主张采取更务实态度维持合作,但前提是中共必须展现真正开放市场的意愿。

在美国新一轮关税施压与地缘政治紧张升高之际,中国欧盟商会明确警告,若北京当局不尽速调整其产业政策,恐将面临与全球市场加速脱钩的风险。

报告建议中方回归改革开放的市场路线,放弃高度集中与国家主导的工业政策,营造一个中外企业能公平竞争的环境。

报告最后强调,若中共继续以“自力更生”为名推动排外政策,不仅将重创欧中经贸合作,更将损害自身的经济韧性与国际信誉。

中国欧盟商会(The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EUCCC)成立于2000年,是代表在华欧洲企业的非营利组织。目前拥有超过1,700家会员,涵盖多个产业领域,致力于推动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并通过政策对话、研究报告与建言机制,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重要桥梁与政策倡议平台。

(本文参考了彭博社的相关报导)

【大纪元2025年04月17日 记者王君宜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李琳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