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记者来鸿:“德国制造”神话后的秘密

其实,国家定型有时与现实并不吻合。柏林郊外,就有这样一个亮到刺眼的例子。

亮到刺眼,既不是夸张、也不是比喻。

柏林新机场原计划一年前投入运营,现在,谁也不知道机场什么时候才能启用,至少不会是在今年以内。开张大庆的请柬已经发出去了,东道主只能一次再一次地往后推迟。

当然了,这并不是承建方的本意,不过,让他们最尴尬的是,候机厅内的灯关不上。急到焦头烂额的机场技术总监告诉媒体,“我们在照明系统方面取得的进展不够,我们还是控制不住灯。”

你看,德国经济出人头地的的标志并不是什么特殊的高效率。和所有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德国人有时候也会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

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肯定在其他地方。我想,我在一个恬静的小镇上找到了这个秘密。

世代相传

马克诺伊基兴(Markneukirchen)坐落于与捷克交界、森林密布的山谷中。小镇上,有鹅卵石铺成的街道,景色优美如画,乍看上去,应该不像是制造业的中心。但是,这里有113家乐器制造行—113家!

马克诺伊基兴(Markneukirchen)小镇上有100多家乐器行

在1900年代,欧洲和美国市场出售的乐器中,80%都是在马克诺伊基兴生产的。

今天做乐器的这些人,祖先是400来年前在临近的波希米亚(Bohemia)受到迫害而逃离家园的一群人。他们带来了一套价值观念,并通过孩子世代传袭,一直到今天。这些观念包括,严谨缜密;一定不出差错的重要性;清楚到哪里、如何去销售;对本行的了解要至精至深、产品要高人一筹。

比如说生产长号的福格特(Voigt)铜管乐公司。创始人于尔根‧福格特(Juergen Voigt)10岁学会了吹长号,14岁时跟叔叔学会了做长号。

原来,“厂房”不过是于尔根家里的一间工作室。他扩大生产规模,现在在马克诺伊基兴郊外有了一家工厂。于尔根仍然下车间,在车床前亲自检测长号。

他的女儿克斯廷(Kerstin Voigt)负责经营、管理,并且到世界各地去销售。
马克诺伊基兴镇上的人长演奏乐器

马克诺伊基兴镇上的人不仅擅长生产、也擅长演奏乐器

克斯廷告诉我,做乐器是她的“先天遗传”。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先动眼、后动手,学会了做乐器。这和她父亲的经历一模一样。

小镇上的其他许多乐器人也不例外。比如,伟业街(Albertstrasse)上专做德国筝(zither又称西特琴)、或者专做小提琴琴弓的那两位先生。

其中一些人在世界同行中位居一流,但是,看看这些手艺人在小镇上溜溜跶达,你肯定想像不到他们其实身价不菲。

小镇特色,就是这样的不浮华。

这也是德国的特色。我所去过的地方,几乎每个小镇在郊外都有一个小型工业园区。通常,工业园内都有一家位于世界同行前三名的小工厂。

比如,德国南部一家小公司出产的胶水,粘到了世界上许多信用卡上;或者,专门生产人们在特殊时刻才会购买的高档信封的小工厂;生产儿童游乐园中用的攀爬网的小作坊;再或者,做地球仪的那家小业主。

问题是,德国特色很好描述,但却很难重建。

克斯廷说,做乐器是她的遗传,公司一步一步稳健扩展;同时也不断创新,但是,创新的出发点是自己最了解的本行。传统,被用作发展的基石、而不是被抛弃。

中国竞争

那么,这样的公司、以及他们老派的经营方式如何与中国竞争呢?
克斯廷‧福格特

克斯廷‧福格特说,做乐器是她“先天遗传”

克斯廷说,中国确实能廉价批量生产,但是,她的公司也有优势,因为他们量身定做乐器、满足音乐家的需要。

她说,“我们为特殊音乐家制作特殊的乐器,由此生存下去。”

专做低音乐器的比约恩‧斯托尔(Bjorn Stoll)也有同感。他说,“中国人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中国做的是低价、低质量的东西。中国也出质量好的乐器,但是,高质量意味着好价钱。中国的优秀音乐家也要买欧洲乐器。”

在马克诺伊基兴的乐器生产商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长期效益取决于保证高质量,同时,密切关注成本、售价。他们不会盲目追求廉价。

那么,克斯廷的孩子会不会继承祖业、成为第10代长号制作人呢?

她说,“想干这一行,必须热爱这一行。不热爱这份工作,就别做。我的孩子中,要是有人热爱做乐器,他们可以接着干下去。”

热爱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克斯廷的哲学。从此起步,繁荣兴旺就会接着上门了。(BBC中文网)

责任编辑:李明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