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改变世界的德国发明

曾被嘲讽为无用怪物的“汽车” 

提起汽车的发明,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美国人亨利·福特,其实汽车的真正发明者是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1844-1929)。有关汽车发明人的争议确实存在过,亨利·福特于1896年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其外貌更加接近现代汽车的模样。但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后,还是把汽车发明者的殊荣给了德国人卡尔·本茨。因为卡尔·本茨的汽车虽然只有三个轮子,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汽车的基本特点,如电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挂、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所以,现在确定的世界汽车诞生年为1886年,诞生日就是卡尔·本茨的汽车获得专利的日子——1月29日。

汽车刚发明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被大家看好,因为噪音大、危险性高又常出毛病,汽车甚至被嘲笑为无用的怪物。本茨的夫人为了回击社会舆论的讥讽,于1888年8月带领两个儿子驾驶着经过反复改进的本茨汽车从曼海姆(Mannheim)出发,途经维斯洛赫(Wiesloch)添油加水后,直驶普福尔茨海姆(Pforzheim),全程144公里,这次历史性的试验不仅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嘲讽,也为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能够透视人体内部的“X射线”

发明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维基百科)

发明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维基百科)

拍X光片、做透视检查,X射线早已在现代医学上被广泛运用,它的发明者正是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 Röntgen,1845-1923年)。1895年,时任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ät Würzburg)校长的伦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光线,这种光线能够穿透物质。后来,伦琴尝试用它进行人体内部拍照,因为骨骼组织与软组织相反,能吸收较多辐射,从而在透视照片上留下白色阴影,利用这一方法人们可以看到人体的内部,能够很容易地诊断出骨折等伤病。

在很多国家人们直接把这种射线叫做伦琴射线,但其实伦琴本人并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他坚持把其叫做X射线。凭借这一发明,伦琴获得了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在德国有很多以伦琴命名的学校、街道和广场,在柏林、吉森等城市还建有伦琴纪念碑,都是为了纪念这位物理学家的成就。

经久不衰的流行服装“牛仔裤”

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裤子,能够经久不衰地流行、持续不断的创新,但它的本色却不会改变,它就是每家的衣橱里都能找出几条的牛仔裤。牛仔裤的发明者虽然是德国人,但发明地点却是在美国。

列维·施特劳斯(Levi Strauss,1829-1902)出生在德国小镇布登海姆(Budenheim)的一个贫穷家庭,18岁时去到美国闯天下。1850年,他在美国旧金山开了一家百货店,给那里的淘宝者们提供一些日常用品。那时的他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日后能够成为世界最流行服装的创始人,而一切的最初只是他观察到了一个小问题。

列维发现,那些淘金者和矿工们非常需要结实的裤子,于是他尝试用一种结实的布料缝制裤子。可是这种布料非常难缝,那些缝线经常会崩裂开。列维去请教一名叫雅各布·戴维斯的裁缝,雅各布想到一个好主意,用铆钉来加固裤子上特别吃劲的地方。后来,列维和雅各布一起去申请了专利,牛仔裤就诞生了。一开始,牛仔裤是纯粹的工作裤,几乎所有在美国西部干重体力活的人都穿它。历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牛仔裤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代,开始不断出现在时装杂志和时装精品屋,很快便风靡世界。

能量与危险同在的“核裂变”  

核裂变的发现,为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两种新事物的发明铺平了道路:原子弹和核电站。最初发现原子核竟能撕裂,并释放巨大能量的是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1878-1968)。当时他们二人同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员,共同为创造出比铀重的元素(超铀原子)奋斗多年,然而一直没有成功。奇怪的是,同样的物理方程式运用在其它重金属上都能成功,唯独碰上了铀这种元素不好用,经过100多次反复的试验,他们收获的依然是违背预期的失败。

1938年,莉泽为躲避纳粹党不得不逃往瑞典,而奥托则尝试采用其他方法继续试验。奥托又一次失败后,把一份长长的报告寄给了莉泽,里面详细记述了他试验的过程和最终失败的结果。不想,这些让奥托迷惑不解的失败试验,却启发了莉泽的“灵感”。有一天莉泽在雪地里散步时,突然一个画面从她心中一闪而过:原子将自身撕裂开来。对她而言,这一画面无比生动和强烈,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原子核发生了裂变。此后,科学家进一步发现核裂变能够释放出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但这也同时埋伏下了无法想象的危险。至今人们仍旧无法确知,这一发现对人类而言究竟是福还是祸。

最著名的化学药品“阿司匹林”  

头疼、感冒、发炎?来片阿司匹林!在医药界,阿司匹林几乎充当了万能卫士,成为人们家中的必备药和常用药。不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似乎都会先服用一片阿司匹林缓解一下,虽然不能医治病因,但是止痛消炎的效果却非常好。据统计,现在每年全世界仍旧要消耗4万吨阿司匹林,相当于服下1200亿片阿司匹林药片。

其实,阿司匹林是商标名称,它的化学名称是乙酰水杨酸。这种“万能”药片是德国最大,也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拜尔公司(Bayer)的杰作。不过最初的拜尔公司并非是制药公司,而是一家小化工厂,建于1863年,主要生产染料。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据拜尔公司自己的说法,阿司匹林是1897年由一名年轻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1868-1946)首次合成的,拜尔公司把其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正式上市。凭借这一药品,拜尔公司成功转型并一举成名,之后在医药界发展的越来越成功。

使书报成为大众产品的“纸浆” 

19世纪的一项发明,不仅使日报得以普及,也完全打破了当时欧洲的教育仅是贵族专属品的局面,这项发明就是——纸浆。纸浆的问世,解决了印刷技术不断更新后,纸张出现的持续短缺的问题,也使纸张的价格大幅降低,让书籍成为能够普及和广为流传的大众读物,更加促进了报纸业的蓬勃发展和新闻业的成熟。没错,这一发明也归功于德国人。

1843年,德国发明家弗里德里希·凯勒(Friedrich Keller,1816-1896)尝试用机械方法磨解纤维原料制成纸浆,这被称为机械木浆或磨木浆。这样的方法能够将木材磨成纸浆,并用它做出纸张。这一发明结束了用碎布和麻类植物造纸的时代,不过由于经济原因,凯勒最终将这项已经申请了专利的发明转让给了造纸工业家海因里希。1879年,德国化学家卡尔·戴尔(Carl F. Dahl)进一步发明了硫酸盐制浆法,这之后木材才基本全面的取代了非木材原料,成为造纸原料的主流。

 实现海量音乐随身携带的“MP3 ” 

可以说MP3的横空出世终结了CD时代,更让磁带和唱片成了古董级产品,而率先研制出MP3技术的正是德国人。成立于1949年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Institut)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总部位于慕尼黑,但弗劳恩霍夫协会下设有80多个研究所,年经费达10亿欧元。世界上第一台MP3就诞生于弗劳恩霍夫协会位于埃尔兰根(Erlangen)的集成电路研究所。

从1987年开始,相关研究人员就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进行MP3应用技术研究,并于该年首次成功地将声音数据压缩成MP3格式,1989年取得了专利权。1995年研究小组制定了MP3国际标准,实现了数字音乐的实时压缩。自1997年开始,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MP3从高校提出理论,到研究所孵化,再到商业的广泛应用,前后经历了16年的时间,完美诠释了德国的科研创新体系。

承诺永远准确无误的“电波表”  

30万年误差不超过一秒,这就是电波表的承诺,而这种技术的发明,正是被公认为拥有准时美德的德国人。电波表在德国极为普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种表的机身由原子时钟和无线电接收系统组成,无需用户手动调时,而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准确时间,通过无线电接收系统接收,再经CPU处理后显示时间。简单地说,电波表就是一种接受标准时间信息的电波后,可以自动校对时间的手表。所以,连夏时制和冬时制也无需担心,电波表完全可以准确无误地调整好自己。

这一技术的发明者是德国最大的钟表生产企业荣瀚宝星(Junghans)。1985年,第一个由无线电波控制的座钟问世,荣瀚宝星为制造精确腕表的可能奠定了基础。1991年电波手表正式问世,并申请了专利。2004年,荣瀚宝星在慕尼黑饰品钟表展览会上向人们展出了第一块多频率电波腕表。目前,电波表不仅能在欧洲也可以在日本和美国进行自动调整,并且保证绝对准时。

大纪元记者王亦笑德国报导

责任编辑:林晨曦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