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孩子小,和邻居家的几个小孩就在家门前铁道的护堤上坐着雪橇往下滑。护堤的坡度还算好,就是上坡的路上要绕过两棵小树,我们大人站在坡下看着他们拉着雪橇很费劲,可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
女儿6岁时,我们搬到奶奶家住的小镇里 ,爷爷和奶奶都非常高兴,想要赶在当年下雪前买一架漂亮的雪橇送给女儿。买之前还特意征求我们的意见,是要新式的还喜欢传统的,女儿小也没什么要求,我凭着对德国童话的印象提议愿意要传统式木头做的那种。
天还没冷,我们就做准备了。我关心的是小镇里最佳的滑雪地点在什么地方。奶奶是在这里出生的,最有发言权,她特意带我们到她小时候常去滑雪的地方看了一次。土坡上一棵树也没有,坡度和长度都很好,前面是一块大空地,可以从好几个地方往下滑。拉雪橇上坡也很容易,是个理想的滑雪橇的地方。于是我们就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冬天的到来,盼望着最好能有一场扑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天冷点儿也不怕。
结果我们干等了一年,老天爷竟然没下一场像样的雪。奶奶和爷爷安慰说:“没关系,明年再玩也行。”
第二年好容易盼到了冬天,我们的热情依旧不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那时候我们已经对小镇有了不少了解,还认识了不少人,连一起去滑雪的小伙伴女儿都找好了。一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打开家门一看白茫茫的一片,哇!下雪了!可是地上的雪还不厚,刚能拉雪橇。想起去年没有滑上雪的遗憾,而今天又时间尚早,我就来了兴致,跟女儿说,你坐上雪橇,我拉你去上学。女儿求之不得,高兴地答应了,等她坐好后我们就上路了。雪还在下,有的地方雪还很薄,非要使劲拉不可,可我心里还是喜滋滋的。我走在前面,任凭雪花打在脸上,还不时回头看看坐在后面的女儿。她正在享受着这四周的雪景,兴奋得不得了,小脸虽然被冻得通红,可依旧开心地笑着。在校门口我们约定好,一放学回家马上就去土坡滑雪,还要拉上邻居劳拉和她的妹妹。女儿像是晚回来就赶不上滑雪一样,背上书包,一边说着再见一边往教室里跑去。
我拖着雪橇往家赶,一路上都在憧憬着下午滑雪时的快乐情景,可是这雪就在我的向往和期盼中,不知不觉地停了。真遗憾哪!不过还好刚才过了把瘾,总算没辜负了这雪。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第三年我们去科隆看老朋友,早上拉开窗帘,哇!好厚的雪啊!那天我们正准备回家,老公和我的脑子里都想着,一进家门马上带着孩子去土坡滑雪。到了科布伦茨,回家的路走了一半,可我们的心也凉了一半,只见雪越下越小,地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少,等我们赶到家时,地上只有薄薄的一层了。后来才弄清楚,科布伦茨是德国中部气候的一个分界线,我们家正好处在南部。北部的科隆下雪,不一定我们南部这里也下雪,再说我住的小镇地处山坳,与外界又有差别。 唉,没办法,接着等吧。
后来的一年也没等到雪,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中间虽然下过几场大雪,奶奶还打来电话提醒我们,可是还没等出门雪就被随后的雨水给浇化了。新买的雪橇没派上用场,也没和女儿好好地玩过一次,心里有一种失落感,也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后来这事慢慢地就淡忘了,女儿也一天天长大了,做了Abi,现在已经进了大学。后来家里一提起雪橇的事便让我们大笑不止,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再后来我们笑不出来了,因为意识到气候的变化已经是个不容忽视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那次拉着女儿上学竟是唯一的一次滑雪经历,尽管那次雪下的不大,拉的时间也不长,但每次回忆起来心里都很温馨。
现在我家的雪橇也像弥勒太太家的那样静静地挂在了工具房里的墙上,已经成了个装饰品。如果有谁来借肯定没问题,想买走,那可不行。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梦想和希望,也记载了女儿童年“一段”快乐的时光。同时,这雪橇也是气候变迁的一个见证,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