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今执意为明朝使臣特制野菜羹 源自一个字

然而,让她俩始料未及的是,那位使臣正患有消渴症,甚至连出访朝鲜的这几天都需要按时服药。了解膳食之的尚宫自然是知道此病症忌食荤腥、油腻,因此便临时更换菜谱,特意为使臣烹制了几道只用野菜和素食来当作材料的菜肴。结果看起来寒酸的餐食让使臣和朝鲜负责接待、相陪的大臣们颜面尽失,愠怒之下将那位尚宫关了起来。 

就在这时,宫女长今仍然鼓起勇气,向使臣说明尚宫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其身体状况的考量,并执意说服使臣继续食用面前这些不合口味但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野菜。几天之后,病症大有好转的使臣对长今的做法赞不绝口,他很好奇为什么这对御膳厨房的师徒会这么〝固执〞,既舍弃了展示烹饪才华的机会,也不害怕因得罪使臣而招来横祸,只坚持自己的做法。对此,长今回答,尚宫娘娘对她的教导就是这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呈上对饭菜的食用者有害的饮食。对她们来说,这是做食物的人本该有的坚持。

听了女主角长今的这席话,我们或许都会深思,究竟做食物的人是否真的需要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坚持?在大多数人看来,做饭的做出食客爱吃的,这已经当属不易,已经是在完成烹饪之人应尽的本份。哪里还需要像医生那样〝望、闻、问、切〞,努力的去了解饮食者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呢?包括一些监赏佳肴的所谓美食家,他们认为品评餐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看看烹制过程中,厨师是否拥有类似刀工、火候之类的技艺与功夫,以及最终做成的饭菜是否能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标准。而又有谁会真的关心,这道菜究竟何人能吃、何人不能吃,甚至有可能伤害到吃的人呢?

这些本该由食用者自己操心的〝琐事〞,若换成烹饪者来考虑,不知是否会被责难为〝管的太多〞?然而事实上,直接从口中进入到身体内的食物,显然将会对人造成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的效果。就连医生也不得不承认,饮食与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健康与美味,究竟哪个更重要,对偏爱美食的人来说,一时之间似乎难以做出选择;甚至有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便将〝健康〞二字抛却脑后。那么此时,对于烹制食物的人来说,或许就应该担负起达到美味之余、更要考虑是否能使人健康的责任与道义。

或许有人会说,连做饭这种平常事也要讲道义,是否太过于小题大做,吹毛求疵?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中国承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中,〝饮食〞本就一直被赋予着深邃的内涵。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容易为人所探知与感触到的便是在饮食之上。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人表现其文化伟力,只从日常亲切处,细微轻易处,人所共能处下手。因此,即便在烹饪过程中多加考虑食用者的身体状况,是一项繁琐、浩大的事宜,有时更要对医理略懂一二;然而这种考量,这种从人的身体以及生命本身来权衡利弊的态度,却是对饮食之道的最佳诠释与遵循。 

放眼回眸,中国人对〝道〞的遵循由来已久。那句〝技而近乎道〞便是中国人在从医、从商、从艺、烹饪等诸多通过技艺来表现的领域中所彰显出的精神与境界。无论是医者、商人、艺术工作者,还是做饭的厨子,无论他们为徒、为师,还是已被视为大家,都在不知不觉的被其中的〝道〞所影响,即坚守着〝有益于人〞的道义则声名远播、为人所敬仰;而违背道义,且为了名利、不惜戕害他人的,则臭名远扬、为人所唾弃。既然没有人能绕过这样的〝道〞,我们就不如顺道而行,如此才能免走弯路,从中获益。

责任编辑:李霖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
返回顶部
大纪元德国生活网简介 | 授权与许可 | 版权©2016年大纪元德国生活网 保留所有权利